正文 永遠不做新聞官(1 / 1)

永遠不做新聞官

專欄

作者:觀其

官氣有多重,主觀就有多深,離客觀就有多遠。這是一個久經考驗的基本邏輯。

不論是延安整風時期的“改造黨報”,還是今天的“三貼近”、“走轉改”,在我看來都是一回事,就是解決新聞媒體和新聞人的站位問題。新聞媒體和新聞人,應該站在事實上麵,從事實而不是原則出發做新聞;應該站在群眾中間,從群眾需求而不是宣傳效果出發做新聞。

要做到這一點,新聞人首先得像探礦者那樣走出去,走下去。1985年5月,老大眾報人於冠西(解放前曾任大眾日報副總編輯;1951年後任浙江日報總編輯、社長,浙江省記協主席、省委宣傳部副部長,2002年逝世),在大眾日報報史座談會上回顧幾十年從業經曆時說:“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要永遠不做新聞官。”對於他的提醒,我的理解就是,新聞媒體和新聞人,一沾官氣就會輕視事實輕視群眾,就會主觀起來、高高在上、指手畫腳,拿出來的“新聞”是什麼貨色,可想而知。官氣有多重,主觀就有多深,離客觀就有多遠。這是一個久經考驗的基本邏輯。

《青年記者》1947年第1期刊登過於冠西的一篇文章《怎樣寫得更短些》。他在文中講,“新聞報道的主要任務是在報道事實,即便作者有些議論想加進去使問題更明確,也應該是‘畫龍點睛’,而不應該拿龍的眼睛來代替龍的全身。”“有的新聞由於材料不充分,隻好拿作者自己的議論或解釋來代替,企圖把作品渲染得‘像樣’一些,這當然是很壞的毛病。”“新聞報道,必須是不要以原則為主,而要拿你要舉的‘例子’為主……老老實實有什麼寫什麼。”沾了官氣的新聞媒體和新聞人,往往就自覺不自覺地變得“不老實”了。

老大眾報人舒文(解放前曾任大眾日報副總編輯、渤海日報社長;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共中央華東局處長、上海市科委主任、高教局局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08年逝世),在1947年第3期《青年記者》上發表過一篇文章《一個老題目》,現在看來也很有啟發。他說:“我們必須了解,隻有最真實的報道,才有最大的最長久的宣傳效果。一切片麵的、牽強附會的宣傳,雖然可以收效於一時,但最後隻會引起相反的作用。”他開的藥方是:“先實事求是,再想到原則;而不要先想好原則去套事實(不是指根據原則去發現新聞線索)。是多寫事實,少寫原則;而不要多寫原則,少寫事實。找到正麵材料之後,再找旁證,找反證,多從全麵中來看一點,而不要輕易地從一點來看全麵。是不要求全太切,而應忠實於客觀實際,這在報道中比什麼原則都更重要。”

老報人的“醒世警言”,今天看來仍管用,這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老報人厲害,薑是老的辣;憂的是咱咋就這麼冇出息,老毛病依舊。個中原因,一言難盡,暫且不表,但該注意的還得注意,該糾正的還得糾正,否則就更冇出息了。

比如,“三貼近”、“走轉改”,得真心來做。幹新聞就得走出辦公室,走下去做調查研究,掌握社情民意。要當“發球手”而不是“二傳手”,蹲在屋裏、粘在網上、浮在紙(文件)上,二手三手N手材料整出的東西,自己都不願看,更談不上贏得讀者;自己都不信,也就談不上什麼“公信”。

也有很多人說,新媒體時代了,新聞難做,獨家更難做,費力不討好,何苦來哉?其實,實際究竟怎樣,新聞人心裏清楚。不吃苦不下力,怎麼可能有好結果?不獨行無獨家,不采訪無新聞。新聞內容同質化不是因為競爭太激烈,而是因為太多的記者壓根就沒投身真正的新聞采訪、新聞競爭。坐在屋裏、耗在網上、泡在材料裏,拿現成的例子與現成的“原則”、預期的“效果”搞排列組合,怎能不同質化?怎能不“便宜”了那些抬腳走出去的同行?蹲屋裏,腳下是巴掌大的地板;走出去,腳下是廣袤的大地。獨家新聞,在大地上,不在地板上。蹲屋裏做新聞,不是官僚勝似官僚,看似瀟灑,從職業角度看,實則是跪著爬著做新聞;走出去,到實際中去,“站著把新聞做了”,才能贏得群眾贏得尊嚴。

還應看到,在人人焦慮於“新聞競爭”的年代,也是“邯鄲學步”最盛行的年代;在人人呼喚“新聞創新”的年代,也是“盲人摸象”最上癮的年代。學步學得不會走路回不了家,摸象摸腿摸得人家都起雞皮疙瘩,於己事小,於公事大。畢竟,是報真相、導輿論的,記者的責任重、媒體的作用大啊。擔責任,無他,先去官氣、睜開眼、邁開腿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