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古往今來話紐結(3 / 3)

紐結理論自誕生之日起,其研究的對象一直是數學上抽象的結。從基本的物理原理出發來研究真實的繩子在何種情況下會纏繞並打結,則遲至2007年才開始。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打開提包拿出手提電腦時,它的電源線有時會“自動”打上煩人的結。大多數人麵對這種情況隻能自認倒黴,把結解開了事。可美國加州大學的物理學家史密斯(doug smith)卻動了徹底搞清這個問題的念頭。他首先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裝置——一個可以自動搖晃的盒子,然後把不同長度及不同軟硬度的繩子放在裏麵搖。從常識上我們知道繩子越長、越軟就越容易打結,如果繩子太短或太硬則不管搖晃多久也打不成結。史密斯用他的裝置不但驗證了由常識得出的結論,同時還能給出很多有意義的定量的結果。比如,一定軟硬度的繩子最少需要多長才有可能自動打結。這個長度就對應於一個“臨界”長度,長度小於它,打結這個物理現象就不會發生。僅用盒子裝置,史密斯覺得還不過癮,因為每測試一根繩子就得搖晃幾千次,效率太低,而且也不容易觀察到繩結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於是他又搞了一個計算機模擬係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裏得到許多不同軟硬度的繩子在不同大小的盒子裏形成結的具體過程。接著他又從基本的物理原理出發,解釋了繩結形成的原因。他的這些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引起不少人的興趣。

一直以來,無論是從數學上還是從物理上對紐結進行的研究,基本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而最終使紐結理論成為大熱門的,卻是生物科學。我們都知道生物生長的過程就是細胞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的過程,細胞分裂的第一步則是對作為生命基石的dna進行複製。dna為了保護自己所儲存的信息,在一般情況下是緊緊纏作一團的。在複製過程中必須先由酶把它“解開”,這樣rna才能將dna裏儲存的“密碼”分段抄錄下來。從拓撲學的角度看,dna就是一個很複雜的紐結,而酶所起的作用就是解結。用紐結理論去計算解開dna這個紐結的困難程度,就可以研究對應的酶的特性。這真像是冥冥中自有天意,讓一門純數學理論埋頭發展數百年,在其逐漸成熟時,突然向它打開一扇大門,展現出一個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新天地。

比較一下紐結在中國和在西方發展的曆史也挺有意思的。在中國,從遠古時代以繩結記事開始,之後結被用來作為紐扣,又演化成裝飾品和藝術品,有些還被賦予了象征性的意義。比如,同心結取“永結同心”之意,常被用在男婚女嫁的儀式當中。又如,吉祥結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等等。在西方,人們則更注意繩結的實用價值(如在航海中),同時又有一些人對它們的歸類(哪些結實質上是相同的)感興趣,從而對結作了分類、歸納,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進行了數學上的高度抽象,最終產生了純數學領域裏的紐結理論。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中國人對紐結給予了人文意義上的抽象,而西方人則對紐結進行了科學意義上的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