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初,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由珀爾馬特領導的scp和施密特領導的high-z團隊終於收集到了足夠的ia型超新星的觀測數據,可以計算決定宇宙“命運”的ω值了。由裏斯主導而得出的計算結果(所用的絕大部分超新星觀測數據來自scp)卻讓所有的人瞠目結舌——宇宙膨脹的速度不但不是在減少,反而是在不斷增加!也就是說宇宙間可能存在一種無處不在的、推動整個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更有甚者,這種奇特的暗能量占了宇宙總質量/能量的73%之多。這樣的結論在一開始實在有點難以讓人接受。於是有天文學家提出,也許宇宙中存在某種灰色塵埃,使超新星的亮度看上去比實際的亮度暗,從而導致了對距離的誤判。如何排除灰色塵埃存在的可能性,使天體物理學家們傷透了腦筋。裏斯那時是high-z的成員,同時也在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工作。他很快想到了一個可行的判斷方法:大爆炸提供了宇宙膨脹的原始動力,其後的一段時間裏由於宇宙空間很小,物質的密度很大,物質間的引力占統治地位。這期間引力的作用使物質聚攏而形成星體、星係、星係團,同時也會使宇宙膨脹呈減速的趨勢(但也不足以使膨脹停止)。隨著宇宙不斷變大,物質的密度不斷降低,物質間的引力逐漸減弱。當宇宙大到一定程度後,暗能量的作用就會超過引力的影響,宇宙膨脹的速度則開始從減少變成增加。如果真是這樣,在這個轉折點之前的超新星雖然更遠(注意,我們看到的更遠的星體,也就是宇宙更早期時它的狀態)卻反而應該更亮!這相當於說極遙遠超新星和遙遠超新星對哈勃定律的偏離應該是相反的。而灰色塵埃則不可能導致這種反向的偏離。隻要能找到一顆極遙遠的超新星,前麵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了。非常巧的是,在1997年,為了證明太空望遠鏡可以“見”地麵望遠鏡所不能“見”,吉利蘭(gilliland)和菲利普斯(phillips)曾經觀測了兩顆極遠距離的超新星——sn1997ff和sn1997fg。不過由於他們的目的僅是要顯示太空望遠鏡的優越性,這兩顆超新星都隻各有一次觀測記錄。而要確定超新星的標準亮度,需要多次在不同時間的觀測結果。裏斯抱著極為僥幸的心理查閱了sn1997ff和sn1997fg從爆發後到熄滅前這段時間太空望遠鏡的所有觀測記錄,他是想碰碰運氣,看是否有人在進行其他目的的觀測時恰巧捎帶記錄下了這兩顆超新星的數據。裏斯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在1997年12月26日、1998年1月2日和6日的記錄裏真的存有sn1997ff的數據。經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sn1997ff明顯顯示出對哈勃定律相反方向的偏離。裏斯的結論為scp和high-z共同完成的這項改變人類對宇宙認識的重要研究畫下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如果暗能量真的存在,它的效應就像前麵提到過的負壓強,也就意味著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裏應該有那個宇宙常數。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引入宇宙常數忽然又從“最愚蠢的錯誤”一下變成了遠見卓識!
近年來,一係列新的觀測結果基本都指向同一結論:暗能量確實存在,宇宙正在加速膨脹。這意味著在很多億年之後,各星係團之間的距離將太為遙遠,以至於光都不能從一個星係團達到另一個星係團。如果那時人類還沒有滅絕,他們將隻能看到本星係團之內的星星,甚至根本不知道宇宙中還存在著其他的星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