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減速度如果真的存在,它將是對哈勃定律的一種修正,即會使膨脹速度與距離的關係稍稍偏離哈勃發現的線性關係。由於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很低,引力引起的減速度非常之小,因而隻有測量到非常遙遠的星體的速度,才有可能看到速度與距離的關係是否(以及如何)偏離哈勃定律。麻煩的是,對於很遠的星體,傳統的測量距離的方法是不靈的。測量遙遠星體的距離曾經是對天文觀測的一個高難度挑戰。比較可行的方法是通過測量星體的亮度來推算距離。一個具有一定亮度的物體,距離越遠,看上去就越暗。一旦知道一個物體的絕對亮度(即零距離時的亮度),無論它在什麼距離之外,通過測量它的相對亮度就可以算出它的距離。在天文學裏,能夠知道其絕對亮度的星體被稱為“標準燭光”。經過千挑萬選,天文學家們發現隻有超新星有可能可以作為“標準燭光”。
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曆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都會發出極其明亮的光,過程中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係,並可持續幾周至幾個月才會逐漸衰減為不可見。根據估算,在像銀河係大小的星係中,超新星爆發的概率約為50年一次。有關超新星的最早記錄出自於我們的老祖宗之手,《後漢書·天文誌》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門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後年六月消。”這是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顆超新星,這顆超新星在夜空中照耀了8個月。雖然人類很早就觀測到超新星,但想找到極為遙遠的超新星卻非常困難。另外,超新星有不止一種類型,最終可用作的“標準燭光”僅ia型一類。
為了尋找遠距離超新星,在1986年左右,洛倫茲-伯克利實驗室專門設立了一項研究計劃supernova co*ology project(簡稱scp),這個項目最初由潘奈·派克(penny packer)領導,珀爾馬特是成員之一。潘奈派克的學問雖然不錯,但不善組織管理,時常把經費搞得亂七八糟。後來就由珀爾馬特接手領導scp。這個團隊的成員主要是粒子物理學家,對天文學界來說他們是天文觀測的門外漢,同時也可以算是“入侵者”。開始時很多人都等著看笑話,也有人認為這是在浪費資源,像天文學界的重量級人物、哈佛大學的科什納(kirshner)就經常給他們小鞋穿。但是當scp觀測到了第一顆遠距離超新星後(1992年中),天文學界不得不開始對他們刮目相看。到1995年他們已經建立了一整套尋找遠距離超新星的有效方法。也是在這一年,在施密特倡導下,以天文學家為主體的high-z團隊正式成立了。high-z的成員來自很多國家,他們以投票的方式來決定是由重量級的科什納還是由剛獲得博士學位不久的施密特擔任“首領”。選舉結果讓很多人跌破眼鏡——施密特勝出。那時大概沒人會想到這次投票實際決定了2011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會花落誰家。high-z成立時已經比scp落後了五六年,為了在這場競賽中不被淘汰,必須急起直追。但是要想在超新星的數量上趕上scp幾乎已經不可能了,因此他們決定利用正牌天文學家在觀測和分析技巧方麵的優勢,從質量上下功夫。由於定位得當,high-z不久就具備了與scp一較短長的實力。這兩個研究團隊間的競爭用慘烈來形容也不算過分,他們之間的恩怨糾葛足可以寫一本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