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了雪域越來越美好(3 / 3)

五大體係的建立,為西藏財政支持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財政扶持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

西藏財政在實施重點扶持六大產業的戰略政策後,已經湧現出一批領軍企業。

西藏高原之寶犛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犛牛奶,是絕對純淨、無汙染的奶製品。賴永添初到西藏時,這家企業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他看到其產品背後的價值,將其納入到財政扶持的重點項目,並對該企業從擴大產能、提升品質、品牌推廣等方麵給予重點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犛牛奶的品牌擴展到全國後,需求劇增,在北京、成都等大城市常常脫銷。

賴永添還特別關注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他說,目前,在西藏國有企業有382戶,而非公經濟組織則達到了11萬戶。“如果西藏非公經濟發展得好,就可以將藏族有識之士吸引到經濟領域來,創造就業崗位,帶動人民勤勞致富。”

位於曲水縣聶當工業園區內的西藏邦錦美朵工貿有限公司是拉薩三大藏毯企業之一。寬敞明亮的車間,製毯工人們唱著歌兒,雙手有節奏地上下左右編織著藏毯,伴隨著他們舞動的雙手,一幅幅精美絕倫的藏毯、哈達慢慢成型了……

尼籍藏胞次旦是這個廠的老板。2004年,當次旦帶著7000多萬元資金將工廠從尼泊爾加德滿都“搬到”拉薩時,他沒想到中國政府如此支持他創業,並給了他資金扶持。

次旦說:“我是出生在境外的藏族人,我希望在家鄉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建廠時把大部分錢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上,到工廠開工時卻出現了資金斷裂的情況。多虧了政府的信貸支持,才有了企業今天的發展。

2010年,西藏財政安排2個億的專項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發展,2012年又安排1個億的專項資金支持非公經濟發展,讓廣大非公經濟人士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

賴永添說:“援藏幹部不要把自己當作過客,更不要把自己當作看客,我們的使命就是要為改變西藏社會經濟落後的現狀去努力工作!”

為了雪域的明天越來越美好,賴永添和他的同事們努力著。

新聞鏈接: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來,中央政府對西藏一直實施特殊的財政政策。

1952年至1958年,中央對西藏的財政支持為供給型財政,中央財政補貼是西藏財政支出的103.72 %;1959年至1965年,中央對西藏的財政支持由純供給型向建設型財政轉變,中央財政補貼占財政支出的69%;文革期間,在全國財政收入不景氣的情況下, 中央支持西藏財政21億多元;1980年至1986年,中央對西藏實行了“劃分收支,分級包幹”和統一財政製度,以1979年決算支出為基數,實行每年遞增10%的辦法;1987年,中央調整政策,將每年遞增10%的政策改為定額補助;90年代以後,中央對西藏的財政支持實行“核定基數、定額遞增、專項扶持”的政策。據統計,截止2000年底,中央累計對西藏的財政補貼和專項撥款達500多億元。

進入新世紀,中央財政對西藏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01年至2008年,中央財政向西藏轉移支付1541億元,占同期西藏總財力的93.7%;“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計劃對西藏的補助高達2124億元。

中央對西藏的特殊優惠政策和巨大財力支持,成為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