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問,當時西藏是個全民信佛的社會,怎麼會存在那麼多殘酷的刑法和鬥爭?您怎樣看?
我覺得這部劇展示的是當時西藏社會一個立體形態。以往的影視作品,經常從一個農奴或者入藏解放軍戰士的角度去反映西藏社會,而我們這部劇是把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形態的控製者、擁有者的小群體的生活表現出來,也就帶出了一個複雜的社會。當時這個社會的體製是政教合一,這種製度下,宗教是被利用的,是一種統治工具,宗教階層他們也需要博弈。
這部戲對人的表現比較立體,刻畫得比較人性化。在舊西藏貴族整體欺壓農奴時,也出現了德勒家族這樣的比較仁慈的貴族家庭,這反映了西藏曆史的一個必然過程。為什麼我們有了新西藏,為什麼這個階層會消亡,這裏麵原因和矛盾很多,但根結在思想上。他們當中有人也看不慣這種舊的剝削製度,想改變,但改變的基礎很差。比如說宗教群體去改變時,離不開宗教,同時又要顧忌保全自身的利益。有些大貴族想進行改革,但他們是站在5%的人群的角度想這個問題。而在這部片子中的紮西喇嘛,他是真正從95%的這個角度去考慮如何改變西藏社會,最終解放95%的最底層人民。
這部片子總體上還是肯定藏文化、佛教文化的。片子一開始就提到了“伏藏”,這個伏藏給紮西喇嘛的啟示就是他會幹一件大事,而且這件大事是讓廣大群眾得益,普度眾生的大事。我們到最後點題也是點在這裏,但我們並不迷信,那個瑪尼堆是飛不起來的,而是翻身農奴的賣身契,燒成灰以後飛起來了,這個東西是壓在人民身上最重的東西。這裏麵有沒有佛教思想啊?有啊!宗教是讓人向善的,我們並沒有詆毀宗教思想。
就您所知,片子播出後在年輕的觀眾群體中都有什麼反應? 經曆過那個時代的老人,和拉薩當地的人是怎麼看這部片子的?
片子播完後,80後、90後年輕人的評論給我一種信心。一些人看完片子說,我們看不懂裏麵複雜的曆史背景,看不懂裏麵的民俗,隻看出一點,西藏特別美麗,特別漂亮,今年一定要去西藏旅遊。至於拉薩本地人和經曆過那個時代的家族們,我還真有點發言權。首先在製作片子過程中,拉薩家裏就有以往大貴族家的後代和人前來拜訪、聊天,他們很關注這件事,因為他們也知道這段曆史不好表現。他們會問,這裏麵把那幾家人寫成什麼樣了?我就解釋,這是影視劇作品,在講故事,並不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家庭和人物。播出後,關注度就更高了,看完後他們會對號入座。他們總體上還是認為這部片子的真實性特別強,當時的情景確確實實是這樣的。甚至很多人說,看這部片子時,感覺自己又回到那個時代了。
通過這部片子,您有沒有一些有趣的經曆同大家分享?還有什麼讓您覺得遺憾的地方?
有啊,有些人看了片子後,覺得我們有些地方表現得太超前、不實際,而在當時,那些西藏貴族的生活確實是很時尚的。我小時候喜歡亂翻東西,從家裏翻出好多老東西,放到現在還都是名牌,像我奶奶用過的香水、香粉、39牌香煙都有,愛馬仕的皮具我都翻出來過。有件事情我印象特別深,上大學時我從內地帶了高露潔牙膏回家,奶奶一看見就對我說:“哎,你爸爸從小也用的是這個牌子的牙粉”。他們那個時候還吃魚子醬,吃起司,我父親他們小時候有一個小樂隊,小號、提琴、笛子什麼的他們全會。他們從小享受的就是上私塾,在印度讀的英文學校,能接觸到外麵很多東西。所以不了解的人完全想象不到,看了這部劇,就知道了。比如說劇中次仁德吉臥室中掛的油畫,再比如說貴族們喜歡玩的麻將、西藏社會中用的“袁大頭”,其實那個年代確實有。
至於遺憾,因為攝製時間有限,我感覺應該把一些大的景、大的攝製做得更細致一些,涵蓋更廣一點,可能這個劇就會更飽滿。如果民俗方麵的專家力量更加強大一些的話,可能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