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月的試驗,再加上,張佑也天天親自過來,與絲宗遠一齊討論。絲宗遠很快理出了頭緒,把主要造紙過程分成五道工序。第一道先將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等原料浸水泡爛搗碎。然後第二道用一口大鍋把碎料煮爛,使纖維分散,製成紙漿。第三道便是待紙漿冷卻後,再使用平板式的竹簾把紙漿撈起,過濾水分,成為紙膜。第四道是將撈好的紙膜一張張疊好,用木板壓緊,上麵放了重石,將水壓出。最後第五道是把壓到半幹的紙膜貼烘幹,揭下即為成品。
可能是原料的問題,通過這五道工序造出來的紙,雖然表麵還是很粗糙,而且居然不是白的,而是黃黃的,甚至顏色還不統一。但在張佑看來,已經是完全的紙張了。雖然手感不太好,但是用來寫毛筆字已經完全可以了,雖然這時代毛筆的質量也不怎麼樣。如果用來寫硬筆字,還要差一點。但是如果有硬筆的話,將就著也是可以寫的。
造紙術成功地發明之後,張佑把造紙作坊建在自己領地深處,並全實行了嚴格地保密。並且讓文修負責經營銷售。
接著,張佑想道:“都說造紙,印刷,指南針,火藥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現在既然開始造紙術鼓搗出來了。那麼其他三大發明,是不是也把他搞出來呢?”
雖然四大發明中,在曆史上,紙是最早發明出來,至少在東漢,蔡倫就改時了造紙工藝,從而使得這種工藝成熟,便一直沿用至今。而其他三大發明,都是在宋代才出現。但是在張佑看來,造紙術的技術門檻反而應當是最高的。其他三樣,是沒人想到。想到了,有創意了,就比較簡單了。說實在話,這四大發明,雖然在教科書上被吹得牛逼哄哄的,但技術門檻實在不算是高,就算社會再往前推一千年,張佑也有信心可以搞出來。
通過造紙,張佑明白一個道理,專業的問題,應當交給專業技術人員來做。雖然是古代技術,但張佑不會就是不會。因此,鼓搗印刷術時,張佑便先讓文修找來一個四十多歲,刻墓碑的雕工。沒辦法,這個時代,專門刻字的雕工還是比較少的。墓碑雕刻工雖然在這個時代令人比較忌諱,許多人敬而遠之,但是張佑可沒這種想法。
那墓碑雕刻工就姓雕,別人都叫他老雕。至於叫什麼名字,反而沒人知道了國。他自己不在乎,也沒刻意去糾正。張佑也就隨大流,叫他老雕了。
張佑先讓老雕把一些小字反刻在平滑的木板上,再用自家新造出來紙覆上去一刷,雖然初次印刷印得很模糊,但方向已經對了,這至少可以算是雕版印刷術了。稍加改進後,這雕版印刷術就完美成熟了。然後張佑成立了一個印書坊,由老雕負責。
幾天以後,老雕就印出了一本書。是一本薄薄的,隻有幾頁紙的詩集,上麵都是一些越國詩歌。第一首是《越人歌》。上麵寫的歌詞是:
濫兮抃草濫予?
昌枑澤予?
昌州州湛。
州焉乎秦胥胥。
縵予乎昭澶秦逾滲。
惿隨河湖。
這歌詞看得張佑暈暈乎乎,不知何意。不過,文修想起張佑來自中原,便把這首歌翻譯成漢語讀給張佑聽。古漢語是這樣說的: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說君兮君不知。
這是一首越國原創的愛情歌。是越國句踐之前,一位越女愛慕一位楚王子而唱的即興情歌,但是在中國曆史上有很高的文學地位。
接下來,第二首則是《采葛婦歌》,歌詞是:
葛不連蔓棻台台,
我君心苦命更之。
嚐膽不苦甘如飴,
令我采葛以作絲。
饑不遑食四體疲,
女工織兮不敢遲。
弱於羅兮輕霏霏,
號絺素兮將獻之。
越王悅兮忘罪除,
吳王歎兮飛尺書。
增封益地賜羽奇,
機杖茵蓐諸侯儀。
群臣拜舞天顏舒,
我王何憂能不移。
這首歌是一位采葛婦女唱的,說的是當年越王句章戰敗於吳國,被釋歸國後,君民同心,精誠團結,振興越國的事。另外還有幾首歌,分別是《句踐夫人歌》,《木客吟》,《軍士離別歌》,《河梁之詩》,《伐吳之曲》,《祝酒詞》和《越王鍾詩》。說的都是越王句踐時期的事。可見那個時代,對越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至少成為越國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