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發展方向(2 / 2)

陳士傑很詫異,問道:“你自己應當有錢的嘛,為什麼還要向我借錢?”

張佑一本正經地答道:“我自己的錢是私錢,現在我要做的是公事。用私錢做公事,豈不是以私犯公?”

陳士傑想了好長時間也沒想明白,這算那門子以私犯公?不過,借就借吧。反正他自己都用鹽田擔保了,也不怕錢飛了。陳士傑很快便把張佑所要的錢借給了他。

張佑借到了錢,三個方麵的維修活動很快開展起來。張佑既然以郡衙門的名義借了錢,當然要郡衙門還。但句章不準收丁賦和田賦,收入渠道匱乏,這怎麼還?

如果是這個時代的其他人,還真有點兒為難了。但張佑來自於二十一世紀,終歸要多一些經驗和見識。於是,他很快就確定了句章今後的發展戰略,就是大力發展工商,設法獲取更多的工商賦稅收入。因為這句章可沒禁止收工商方麵的稅收。

對此,張佑說道:“咱好歹也掌管將近十萬的人口了,發展工商總是有點辦法的。”說是這樣說,但是具體怎麼樣發展工商,卻讓張佑大為頭痛。事實上,他召集衙門裏相關的人員開會,剛提出這個主張,便遭到大力反對。

兼有管理人口,戶籍,田地和賦稅的民房吏目標李景標首先說道:“大人,為農者一年十倍於利,為商者一年百倍於利。但是民以食為天,農乃一國之根基。若民人隻為多獲利而為商不為農,則國家危矣。”

其他各房吏目也紛紛民表意見,支持這個民房吏目的意見。顯然,作為一個衙門,裏麵的組織格局,是經過長期調整沉澱下來的一種利益格局。這些人員希望穩定,害怕張佑胡亂改變,危害他們原有的利益格局。

看到自己打算大力發展工商的主張受到這些人的反對,張佑一時無法說服他們,也更懶得說服他們,便宣布散會,讓他們該幹嘛幹嘛去。

隨後,張佑重新回到了鄞鄉自己的領地住所,召集文修,武清,公尚省,杜殿傑還有蓉娘,商議該如何治理句章。

這次開會,蓉娘居然率先發言道:“主上,這次朝堂明為獎你,實為坑了你一把。何必把這個什麼郡守的職位當回事呢?反正又不能變得你的領地,你就算用心治理好了,過幾年大王重新派人來當這個郡守,那你又隻能交出去,何必呢?”

張佑說道:“話不能這麼說的。所謂身在其位,當謀其政。既已身為句章郡守了,那就當努力把句章發展起來,為百姓謀一些福利。所謂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這時文修說道:“其實這句章發展是可以發展的,但主上也不能替大王白做,在發展的同時,也可以把句章掏空,到時候可以把主要的東西都弄領地裏來。幾年以後,就算大王重新派一個人來當句章郡守,也隻能得一個空殼。”

武清,公尚省,杜殿傑和蓉娘四個人都哄然叫好。於是,事情就這樣決定下來了。但是具體該怎麼樣發展句章,包括張佑在內,一時之間,也還毫無頭緒。因為,在座眾人都沒有治理一方的經驗。

爭論一番後也無結果。張佑決定不再爭論,先樹立發展出一個新產再說。張佑鍾情的新產業就是造紙。把紙發明製造出來,張佑有這個想法,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而是剛到這個時代,見到文書來往都是用竹簡或者絹帛時,知道這個時代,紙還沒發明,就產生了這個想法。

這紙要是發明出來,那就大大方便了信息交流,加快了文明的發展。中國文明在十五世紀之前,長期領先世界,這紙的發明,就功不可沒。

雖然經過張佑一番講解,但是眾人對於紙這種完全沒有見過的東西,還是沒有概念,模糊的很,隻知道那是一種專門用來寫字的東西,比竹簡輕便,比絹帛便宜。

一般人,對於不了解的東西,當然不會支持。因此,文修提出,擴大煉鐵作坊,多生產一些鐵製農具,一方麵可以培養更多的煉鐵工匠,一方麵可以把那些鐵製農具賣給句章其他鄉村的農民,以便讓那些農民幹農活時,更輕鬆一些,糧食也種得更多一些。這既是發展工商,又利於農業,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