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鄞鄉村後,張佑宣布以後熬鹽,按熬出的鹽產量計發工資。每熬出一斤,就發五十個一孔戈幣。那些村民都不信,包括蓉娘和杜殿傑在內的,都不相信。公尚省和文修和武清先等三個倒不是不信,而是想不通張佑為什麼要這麼做。
在這些人看來,那些鹽丁是張佑的領民,隻要給一口飯吃,給張佑幹活天經地義。以前杜武還不是領主,就這麼做。何況張佑本身是領主,給他幹活更是理所當然。哪有發這麼高的工資的?
但是張佑來自二十一世紀,至少還是知道一些經濟學常識的。知道把手下都搞成窮鬼的話,實在沒什麼意思。那樣做的話,那麼除了他自己一個人發財的話,領地內其他的一切發展都免談。首先那樣做的話,領主內其他人連老婆都娶不起,那還發展個屁啊?他是領主,也是一個土皇帝,負有領地發展的重任。而不隻是單純追求利潤的商人。
因此,為了取信於領民,張佑首先向每個村民都發了二十個一孔戈幣,作為新鹽試製成功的慶祝禮金。其他一看張佑果真發了錢,便都信了。接著,他就正式下令,進行全麵熬鹽。
這種計件工資,幾乎令那些村民們發狂。他們個個都非常勤奮,日夜不停地工作,希望早日賺到更多的錢。至於拿著那筆錢幹什麼呢?那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打算了。
這麼多人,同時齊上陣的熬鹽,每天的產量雖我蹭蹭地上去,但在張佑看來,產量還是太少,並且嚴重浪費柴薪草料,成本還是太高。同時,他覺得製鹽應當完全利用太陽光來曬製,那才是最劃算的,最節省成本的。
但這個時代的鹽田,讓張佑實在不敢恭維。他決定用磚頭和水泥砌幾個新型的鹽田。但這兒沒有磚頭和水泥,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
經過一番了解後,要想會燒窯的技術人員,隻有向計家引進。於是,張佑便帶著一支小隊伍,挑著一些鹽,到句章而去,找到了陳士傑,提出想要購買或者交換陶匠。
陳士傑聽了,一臉為難地說道:“雖然計家命我為句章商鋪掌櫃,這裏的一切生意都交由我打理。但交換陶匠實在是一樁大事,這意味著燒陶技術又向外擴散了。這我可做不了主,而且這兒也根本沒有陶匠。這樣,我把你們的要求向家主稟報。大概半個月至二十天左右,我得了準信兒,便派人找你聯係。”
張佑想想,也沒辦法。而且,這裏也確實暫時也沒有陶匠。張佑隻好先行回去。
半個月之後,陳士傑帶著四位陶匠,來到了這鄞鄉村,告訴張佑:“家主同意向你賣四位陶匠。這四位陶匠雖然技術一般,但為人還算是忠厚老實,用起來十分可靠。家主說為了感謝你把所有的新白鹽交給我們,這四位陶匠就算是饋贈你的一份禮物,不收你們的錢了。算是奉送給你們了,盡管拿去用吧。”
張佑大喜過望,收下了這份禮物,打發走了陳士傑。然後便把四個陶匠分作兩組,讓他們分別帶著一些人起磚窯和水泥窯。
這個時代,大多數的工匠,都是附屬於大家族或者官府的奴隸,沒有人身自由。可以隨意轉讓買賣或者贈送。當然也沒有姓。按照習俗,他們應以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為姓。因此,這四個人,便分別被叫做陶大,陶二,陶三,陶四。
為了激勵四個人的工作熱情,張佑分別告訴了他們,隻要他們在這裏定居下來,不離開領地,新砌的窯就歸他們所有了。以後,他自己要用磚和水泥,也掏錢向他們購買。那四個人頓時被激發了鬥誌,當場就躍躍欲試。
不過,燒磚先要找到煤,張佑當天發動領地內年紀比較大,已經幹不動重活老人,以一百戈幣的縣賞金額,讓他們去找煤。非常非常幸運的是,三天之後,在他那小小的領地內,居然還真有煤讓他找到了,而且品質還不錯。雖然這煤礦的規模很小,以二十一世紀的眼光來看,絕對是屬於應當關停的那種小煤礦。但對現階段的張佑來說,卻足夠滿足他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