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場 好戲連台
按農村的習俗,過年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小年開始,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鬧元宵之後才算過完的。直到城裏大街小巷春節時懸掛的大紅燈籠已經蒙上了輕塵的時候,鄉間的農舍院壩依舊流連著悠長淳厚的喜慶氣息。
臘月將至,家家戶戶爭相宰殺了一隻兩隻三隻不等的過年豬。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吃起了鮮肉肘子、肚腑雜碎、“血旺兒湯”和用柏丫鋸末熏得焦黃奇香的臘肉香腸。水磨的乳白色米漿粉團包上芝麻餡或玫瑰餡、桂花餡、豆沙餡、豬肉餡,搓出了一顆顆溜圓勻淨的湯圓,煮進鍋裏,又舀到了饞得迫不及待的孩子們碗中。一籠籠凍粑、葉兒粑、枕頭粑出了蒸籠,翻倒晾散到桌麵、竹蓋兒上,騰騰的熱氣帶著油腥和甜香彌漫開來。小販們挑著擔子,敲著鐵片,走鄉串戶地叫賣手工製做的“麻糖”(麥芽糖)、米花糖、糖葫蘆、麻花兒,此起彼伏的吆喝聲和叮叮當當的敲擊鐵片聲清脆而悠揚。
玉屏鎮今年的年味兒比往年來得更早和持久:離春節還有20來天呢,縣川劇團下鄉巡演來了。
清源縣川劇團始建於1962年,“文革”中曾改做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70年代中後期又重新恢複為川劇團。那時,隻要貼出演出海報和劇照,劇場裏一天連演幾場都是場場被觀眾擠滿。
縣川劇團除了演出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等傳統劇目外,還編排推出過新劇《荷花仙女》,並赴靜江參加了全省文藝調演,捧回了一等獎獎牌。對一個縣級文藝團體來說,獲得這樣的殊榮相當不容易,也是絕無僅有的。
隨著時間推移,人們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進入90年代後,川劇演出市場大幅萎縮。劇場裏看戲的人稀稀拉拉,經常麵臨觀眾不及演員多的尷尬,再也難尋往日觀眾打擁堂的輝煌景象了。
經過改製分流的變革後,川劇團狀況仍然沒有大的起色,舉步維艱,出路迷茫。要不是縣上每年給予幾十萬元的財政補貼,川劇團恐怕早就散夥了。
寧帆上任縣委宣傳部部長後,在縣委常委會上作了關於川劇團工作的情況彙報:“川劇是慶川的代表性戲曲劇種,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跟京劇一樣,都是我國寶貴的傳統藝術。川劇擁有上千劇目,其中的喜劇最受觀眾的歡迎和喜愛。川劇唱、做、念、打齊全,妙語幽默連篇,器樂幫腔烘托, 還有變臉、吐火、藏刀、水袖、踢慧眼等多種特技表演。尤其是川劇變臉,更算得上是一門絕技。隻要我們好好為川劇團搭建新戲台,老劇團就一定能煥發新活力。我們的眼光應當放長遠些!”
田行健插話道:“看來,你很下了番功夫研究川劇哪!川劇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需要我們傳承和發揚。這個道理我們都明白。不過,還是要立足於縣情啊!縣上需要花錢的事情這麼多,財政已經不堪重負了哇!你先說說,新戲台咋個搭法?”
寧帆說:“僅靠財政補貼支撐劇團運營肯定是行不通的,川劇團必須廣開門路,闖出自己的新天地來。我們可以借鑒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的方式,啟動和組織赴農村基層演出的巡演活動。結合當前農村的民俗風貌,把政府工作、時事政策跟川劇藝術融合在一起,創作和演出一批精品節目。當然,要引入市場化運作機製,適當收取下邊一定的演出費用,縣上再補貼一些。不然的話,這條路會越走越窄的。”
康濯表示讚同:“我看可以,這種送戲下鄉、送文化下鄉的演出方式能讓川劇團煥發活力,貼近觀眾,群眾也更加喜聞樂見。各鄉鎮群眾要看演出,不用守著電視,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鮮活的傳統藝術,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將更加豐富。為了讓節目更加豐富多彩,可以考慮以川劇團和川劇節目為主體,適當加入歌舞、相聲、小品等表演形式。”
就在這次會上,縣委、縣政府做出決定:進一步大力扶持縣川劇團的發展,並投資100多萬元啟動和組織為期一到兩年的下鄉巡演活動,弘揚川劇文化,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川劇團將赴全縣268個行政村和65個社區巡回演出,首站就選在了玉屏鎮。這樣時間長、覆蓋麵廣的全縣性文藝巡演,在全省尚屬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