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提問,讓對手無處躲避
公務員發展
作者:孟佳林
在搏鬥中,如果你隻向對方揮出一拳,對方很容易就會躲開。辯論中也是如此,如果隻用一次提問,即便你攻勢淩厲,對手也比較容易躲開。如果把提問組合起來使用,就如同一套組合拳,讓對手無處躲避,鋒芒重挫。
追問成因式組合
一場“解決醫患矛盾疏(堵)勝於堵(疏)”的辯論賽中,正方所持觀點是解決醫患矛盾一定要疏導處理,而反方認為嚴格規定杜絕醫患矛盾再次發生才是當務之急。
反方說:“醫患矛盾如今已經非常常見,就像重傷,先要止疼。所以我方認為隻有從規定中嚴格要求,杜絕矛盾產生最重要。”
正方提出了一個犀利的反擊角度:“首先必須糾正反方一個概念‘急’不等於‘重要’。如同我在工作中劃傷手指,止血是‘急’,但保質保量完成工作才是‘重’!而我們問題恰恰是被‘急’逼急了才會想法解決,往往流於形式。比如日前醫患簽字拒絕‘紅包’的政策,就失於表麵。難道‘紅包’問題所承載的隻是醫患的經濟來往嗎?患者送錢的衝動到底是什麼?一是對醫生不信任;二是被迫於‘潛規則’。而該製度就是一個針對醫生收錢的政策,它有鮮明‘救急’特征。一時或能堵住紅包渠道,可是我們要問,它怎麼去限製醫生再次伸手呢?收紅包的醫生如何處理?其次,它如何建立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呢?此二者最基本的‘紅包’成因都不能解決,那麼這樣高調的杜絕醫患收受紅包政策其實是非常無力的。反而,長遠的是我們該考慮怎樣去疏導解決此問題更有意義。”
正方先理清了“急”和“重要”的區別,然後先提出問題,“紅包”不隻是醫患間經濟往來那麼簡單,還有深層的社會影響的原因。緊接著又做出了兩個提問,對時下醫患雙方簽字拒收紅包的做法做出批駁,指出了類似的企圖一時堵截醫患矛盾產生的做法都失於表麵,治標不治本,反方所謂的“堵”的方法,也不攻自破。
推理分析式組合
在“行政問責受質疑是因為欠缺‘透明’還是‘規範’”的論辯中,正方覺得行政問責之所以被公眾質疑主要是因為不夠透明;而反方堅持公眾質疑行政問責是因為問責製度不夠規範。 反方陳述觀點:“目前我們的行政問責製度還不夠完善,公眾應該對此給以時間,當有了明確的製度規範要求,自然問責就會清晰明了。”
正方力駁道:“反方分明有意袒護官方的缺失,你們何以證明,有了明確規範他們不會扭曲執行問責製度呢?我們並不是雞蛋裏挑骨頭,日前,廣東肇慶四會市地豆鎮黨委書記鄭泰聰,開公車醉酒駕駛撞死四人。當記者拿著相關鑒定報告給四會市工作人員看時,他卻對鄭泰聰開公車闖禍一事政府是否擔責回答‘這個不好說’。如果鄭泰聰純屬私人行為,那麼,政府起碼應該承擔對公車管理不善的責任;如果鄭泰聰當晚飲酒是‘工作需要’,那麼,政府更應該對其醉酒駕車造成的嚴重後果承擔相應的責任。此時是沒有規範嗎?不是,而是用規範來遮掩。那位工作人員的‘不好說’是出於事情太大,‘我’不敢隨便定性?還是要為後續的事故處理留足人為操作的空間?我們不要以規範為借口來敷衍,要的就是個明確而負責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