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型思維
上帝創造羊群A和羊群B後,放在草原的東、西兩邊,相互隔開。上帝對A、B羊群說:“你們必須選擇一種天敵:一隻狼或兩頭獅子。當然選擇獅子的羊群同一時間隻會有一頭獅子和你們在一起,另一頭待在天上,由我保管,供你們隨時更換之用。請注意,天敵一旦選定,就無法更改。”
羊群A想,獅子比狼凶猛得多,還是要狼吧;而羊群B想,獅子雖然凶猛,但其中一頭若是太壞,我們還有更換的機會,還是要獅子吧。兩群羊開始了草原的新生活。
狼進入羊群A後,因身體小,食量也小,咬死一隻羊夠它吃好幾天,相對比較平靜。而獅子一進入羊群B後,因其食量驚人,大開殺戒,不停地追殺羊群B,驚恐萬狀的羊群趕緊請上帝換一頭獅子。不料,上帝保管的那頭獅子一直沒有吃東西,正饑餓難耐,它撲進羊群,比前麵那頭獅子咬得更瘋狂……羊群B雖不停地更換獅子,但兩頭獅子同樣凶殘,情況並未有任何改變。最後,羊群B徹底喪失信心,索性任由一頭獅子吃得膘肥體壯,讓天上那頭獅子餓得精瘦,在死亡線上掙紮。此時,羊群B想,“快要餓死的獅子,應該沒有力氣追殺我們吧”。於是請上帝換下這頭瘦獅子。
瘦獅子經過饑餓的折磨後,終於悟出一個道理:自己的命運是操縱在羊群手裏的,所以對羊群特別客氣,隻吃死羊和病羊。羊群喜出望外,有隻小羊甚至提議幹脆一直留下瘦獅子。一隻老羊提醒說:“瘦獅子因怕挨餓才對我們這麼好。萬一肥獅子餓死了,隻剩一頭獅子,我們沒有了選擇的餘地,那瘦獅子很快就會恢複凶殘的本性。”羊群覺得老羊說得有理,為了不讓肥獅子餓死,羊群B趕緊把它換回來。
幾經饑餓折磨的肥獅子也悟出了同樣的道理,為了能在草原上待久一點,表現特別好。羊群B終於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羊群A的處境卻越來越悲慘,那隻狼因為沒有競爭對手,變得肆無忌憚,每天都咬死幾十隻羊。一段時間之後,所有的羊都被它咬死了,那隻狼也被活活餓死……
以上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羊群B與獅子確實是天敵,但這隻是兩者複雜關係中的一種,是事物的一麵。然而,羊群B與獅子之間又處於相互“製約”與“被製約”的關係網絡中,相互依賴,互為條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種特點的思維方式,就是立體思維。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