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2008年大選的競選經理普洛夫( David Plouffe)在回憶錄中記述自己搭建班子之初的安排,稱專門設立了小組研究競爭對手和奧巴馬本人:“你得比對手和媒體更熟悉自己。”
在2008年和今年為奧巴馬競選團隊擔任亞裔事務顧問的薛海培向財新記者介紹,自己在芝加哥團隊總部訪問時,一個政策組辦公室內就能見到二三十人,每個政策分工詳細,但同時團隊內的職責劃分又非常靈活,在一些重大議題的定位還是需要候選人本人拍板。
為準備總統競選,競選團隊班子提前兩年便開始搭建,最開始隻是核心成員,此後隨著選舉進程開始增加人手,而人員來源一般包括競選人原來的職員班底、私人朋友或朋友介紹、競選谘詢的專業人士、各領域權威專家以及實習員工,他們或為團隊正式雇員,或和團隊保持合作關係以提供谘詢意見。
根據羅姆尼競選網站的信息,他目前的中國政策顧問包括三人:費根鮑姆( Evan Feigenbaum),歐亞集團亞洲區負責人,曾為先後負責南亞和中亞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並為前副國務卿佐利克擔任中國事務助理,專於中國政治;費雷德伯格( Aaron Friedberg),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東亞國際安全專家,曾任切尼副總統辦公室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盧肯( Kent Lucken),前資深職業外交官,領域為俄羅斯及中歐,後轉任花旗銀行私人銀行部董事總經理,前往中國多次。
前述兩人是作為涉華專家成為顧問,而盧肯則更多是作為羅姆尼的長期支持者,他不僅是外交政策顧問,同時也是艾奧瓦州西北區初選的組織者,為羅姆尼尋找該地區的黨團選舉領袖。“在競選中沒有捷徑,特別是總統競選,你必須把自己完全投入,你的工作時間是兩年,而且除了淩晨1時至5時,你沒有下班時間,當然也有淩晨3時需要你到場的情況。”普洛夫在《華盛頓郵報》上撰文回憶道。
作為回報,競選團隊人員一方麵可以因為在選舉中的貢獻收獲政治上的成就感;另一方麵,那些被視為圈內人的人士無論競選失敗還是成功,自己的事業都將因此獲益。
政府要員後備軍
作為跟隨羅姆尼最長時間的政治顧問,費恩斯托姆原為《波士頓先驅報》的記者,後轉去廣告公司。他曾對美國媒體回憶,自己在“9·11”事件發生的當天還在為一家美式連鎖炸雞店更新菜單寫新聞稿。在羅姆尼競選馬薩諸塞州州長時,他開始為其助選,當時負責媒體事務,此後便一直擔任羅姆尼的主要政治顧問。
在上世紀90年代為克林頓擔任白宮傳播事務助理主管的柯特則是民主黨內公關主將,並先後為參議員肯尼迪(Edward Kennedy)、總統候選人克裏擔任傳播主管,並在2008年時擔任奧巴馬妻子米歇爾的首席幕僚,在奧巴馬當選總統後又負責為醫保法案協調公關活動,並被任命為總統助理高級顧問。為準備2012年大選,她辭去白宮職務重新加入競選團隊負責媒體事務。
總統候選人入主白宮後,會偏向帶去自己過去的工作班底或競選團隊中能幹且關係密切人員。美聯社將在奧巴馬2008年勝選後跟隨進入白宮以及目前加入2012年大選的人稱為“經曆過戰火的考驗”,意即和奧巴馬一起與希拉裏、麥凱恩競爭,並在進入白宮後又麵對經濟衰退、醫保法案等議題挑戰。
奧巴馬來自競選團隊的圈內人包括前述的普洛夫。作為2008年的競選經理,勝選後普洛夫雖沒擔任公職但一直是奧巴馬的外部顧問。在2010年民主黨中期選舉大敗後他重新加入團隊,目前在白宮任職總統高級顧問,他負責一係列競選戰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