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汝民:我認為要統一領導團隊在幹部使用上的意見,做到如下幾點非常重要:第一,對幹部你要有更多的了解,特別是對一些領導骨幹一定要盡可能多地了解。這種了解可以通過親自接觸,也可以來自側麵了解。隻有你親自了解幹部,你才能有更多的發言權。第二,多依靠組織部門,組織部門是幹部管理的主管部門,他們的意見可能會更全麵一些。第三,對幹部的考核、評價標準要公開,考核、評價的結果要透明。第四,事先與領導團隊其他成員進行溝通。特別是多聽一聽分管領導的意見。這樣就能保證在用人問題上,領導團隊的意見基本一致。我們在許多企業管理的案例中都看到,對一些很有爭議的人物主要領導能力排眾議大膽使用,後來的實踐證明起用這樣的人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如果在體製上允許你在人的使用上有更大的決定權,你在用人上是否還堅持傾聽大家的意見呢?
於汝民:你所說的現象確實存在,但我認為在用人的問題上多傾聽大家的意見會減少失誤。我堅信多聽大家的意見,比個人說了算失誤要少得多。在用人上發揚民主不能保證用奇才,但可以保證不用庸才。即使在用人上我個人有更大的決定權,我仍然會注意傾聽大家的意見,不會獨斷專行。在用人的問題上,我堅信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天津港在幹部使用問題上有一整套健全的製度,你也總結了用人和推動領導團隊在用人問題上統一思想的方法。可以說,這樣基本上可以保證把合適的人用在適合的位置上。然而用人是一件非常藝術的事,你們有沒有把人用錯位置的情況?
於汝民:有。正如你所說的,用人是一件非常藝術的事。既然是藝術就很難通過若幹硬性的標準來為幹部選擇合適的崗位。有時覺得這個幹部適合這個位置,但用上去之後發現不理想。遇到這種情況你們怎麼辦?
於汝民: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有的幹部,基本素質不錯,但適應新環境、新崗位需要的時間長一些,對於這種情況要有耐心,給下屬一個適應新崗位的時間。有的是環境不配合。比如,我們向一個單位派去幹部,這個單位原有的幹部不配合。對於這種情況,首先要做工作,並支持派出的幹部開展工作,實在不行,要通過調整班子以便為派去的幹部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再有一種情況,就是我們用人不合適。對此,我們也要勇於糾正。其實,用人的藝術性還應表現在對領導班子的成員搭配上。對此,你會有什麼體會?
於汝民:我常說,對班子的搭配就像配中藥一樣,要看這一方子藥配得如何。應當說這和用好每一名幹部也有關,但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更多。我體會,在搭一個班子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幾個人的素質結構,一般來講,一定要配各方麵素質比較高、比較全麵的幹部做一把手;然後考慮性格結構,一個班子裏至多隻能配二名個性比較強的人,但還不能這兩個人處在總經理和書記的位置上,否則很難協調;第三要考慮年齡結構,不能都是年輕的,也不能都年齡偏大;第四,要考慮知識結構,在知識方麵要有互補性。剛才說過配班子比用單一的一名幹部更具有藝術性,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可能會更多一些,但這四條是基本的。
天津港的用人方式可以歸結為一句話——“給機會、有標準、搭班子”。
“給機會”就是要正確看待別人的優點和缺點,要用人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缺點、有不足是正常的,而且一個人的優點往往伴隨著他的缺點。關鍵是要最大限度地抑製缺點,強化優點,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平等地發揮其長處,這樣就能把每一個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團隊的能量就一定是“1 1>2”。這就意味著,及時調整,也是給機會。如果某個人職務不合適,就要給他或者由他自己選擇更合適的崗位,這種調整是給他個人一個機會。也是為別人提供了一個鍛煉發展的機會。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這種調整是必須的。因為競爭如此激烈,如果不及時調整一些不勝任、不適合崗位的人,企業就會貽誤戰機,就可能渙散人心,從而影響整體戰略目標的實施。當然,這個調整要慎重,要給新出路,要公正。
“有標準”就是要製定衡量人才的尺度。在天津港,人才的標準並不隻是籠統的“德才兼備”,而是德大於才。按照這個公式推演,天津港用人雖然能容人之短,給所有人以機會,但這並非意味著沒有標準。在天津港,要想被委以重任,必須品德高尚,這是天津港人要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柳傳誌曾經直言不諱地說:“宗派是形成緊密團隊的絕症,而團隊的領軍人物是一個有戰鬥力的團體的核心。”所以,企業各級領導首先要以身作則。領導如果自由散漫,鬆鬆垮垮,業務能力不行,靠毫無原則的拉幫結派,為自己謀求生存的空間,喜歡對權力的追逐,能要求別人勤政嗎?領導如果講問題輕描淡寫,講成績滔滔不絕,不敢進行思想和觀點交鋒,不能戰鬥在第一線,能要求別人衝鋒陷陣嗎?領導沒有推功攬過的氣魄,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總是覺得自己很能,而事實恰恰相反,幹一個業務,垮一個業務,能要求下屬成功嗎?領導如果為了維持表麵和諧,粉飾壞消息,報喜不報憂,當麵不說,背後亂說,能建立起一套簡單、坦誠、陽光的工作氛圍嗎?領導如果不寬容、小家子氣,不能麵對真實的批評,喜歡聽恭維話,企業能做大嗎?實際上,這些都是屬於個人品德問題。
“搭班子”就是要合理搭配團隊中每個人的優點和缺點,每個人都能以“最長的那根指頭”,補上團隊的短板。這就是說,要使團隊內部分工更合理,要使人與事情結合得更科學、更有效率,就要準確評價每個人的優點和缺點,就要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反饋機製,要防止“一成不變”的“印象式”,要看到每個人的變化,並適時調整。
“給機會、有標準、搭班子”用人方式的背後,其實隱含了一條用人的基本原則——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要發展,需要各方麵人才,但職務有限,千軍萬馬爭走當官這條獨木橋,會把企業拖垮,官本位的製度是發展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攔路虎,會害死人,害死企業。實際上,大家不可能都成為管理者,也不需要都成為管理者,把不適合做管理的人用作管理者百害無一利,本身不具備管理者的基本特點,再怎麼培養也沒用。這就要求企業做好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職業生涯規劃,讓各種人才都能有相應的專業序列,都能從不同的專業階梯往上走,說到底,就是把合適的人用在合適的位置上。可見,這條用人原則對於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把合適的人用在合適的位置上,根本目的是建立一個意誌統一、有戰鬥力的團隊,否則,就不可能製定戰略、開拓疆土。把合適的人用在合適的位置上,才能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事業,保護大家的積極性,把個人的事業追求凝聚到企業發展的責任使命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