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之一,要科學劃分職責,合理界定責權。管理體製中,最基本的是決策層和執行層。故事中,分粥者是謀劃決策者,取粥者是執行者。把分粥與取粥分開,就是將職責與權利分離。這樣才能讓謀劃者盡心謀劃,提高決策的科學水平,降低決策風險;讓執行者全力執行,將決策落到實處;用通俗的話說,叫“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啟示之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科學管理機製,也就是機製設置的問題。分粥者是“指定”、“輪流”,還是“推選”,對分好的粥是分者“先取”還是“後取”,是管理方法問題,也是管理機製問題。管理機製是否合理,直接關係到管理效率。分粥的五種方法中,顯然是“輪流分粥、分者後取”的機製最為合理,因而效果也最好。如果隻是“輪流分粥”,而沒有“分者後取”,就會出現第二種方法的不良效果;如果隻是“分者後取”,而沒有“輪流分粥”,分者即便分得再平均,他也隻能天天吃那最少最涼的一份,就顯得有失公平。
啟示之三,就是要製訂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管理製度,機製出來了,就要有製度來固定。製度化管理是現代管理理念的重要內容,也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一個團隊裏,製訂出一套好的製度,是有效管理的關鍵。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製度才是好製度?好製度的標準就是責任與權利平衡、公平與效率兼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各自的責任與權利。分粥者必須盡平均分配的責任,而沒有為自己或他人多分或少分的特權。唯有責任與權利的平衡,才能真正體現公平和提高效率。
毫無疑問,第五種分粥製度優於有效率而無公平的第一、三種製度,也勝於有公平而無效率的第四種製度,更強於既無公平也無效率的第二種製度。它既方便快捷地實現分粥目的,又有效地解決吃飯問題,還增強了內部團結。科學管理的真諦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職責就是建立一個像“輪流分粥,分者後取”那樣合理的規則,讓每個人按照規則進行自我管理。這對管理者來說,比事無巨細、事必躬親要有效得多。每一個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應從實際出發,明確責任,落實責任,按照設計好的機製、規則、流程操作,並與時俱進,針對客觀情況的發展變化,不斷補充、完善,以提升科學管理的水平和執行能力。我們要記住:
沒有戰略,就會犯方向性錯誤;
沒有戰術,就會犯操作性錯誤;
沒有流程,就會犯結構性錯誤;
沒有預算,就會犯計劃性錯誤;
沒有目標,就會犯盲目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