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頭人好比領頭羊,一旦走錯方向,整個羊群不堪設想。唐僧帶隊嚴於律己,經受住了考驗,在手下人冒出犯錯傾向時,果斷阻止,不受誘惑,從而確保整個團隊繼續前進。
菩薩考驗唐僧師徒
見《西遊記》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
唐僧師徒經投大路西來。曆遍了青山綠水,看不盡野草閑花。真個也光陰迅速,又值九秋。正走處,不覺天晚,龍馬馱著唐僧,四隻蹄疾如飛電,颼的跑將去了。那師父手軟勒不住,盡他劣性,奔上山崖,才大步走。師父喘息始定,抬頭遠見一簇鬆陰,內有幾間房舍,著實軒昂。
那師父正按轡徐觀,又見悟空兄弟方到。長老道:“徒弟啊,你且看那壁廂,有一座莊院,我們卻好借宿去也。”
行者聞言,急抬頭舉目而看,果見那半空中慶雲籠罩,瑞靄遮盈。情知定是佛仙點化,他卻不敢泄漏天機,隻道:“好,好,好!我們借宿去來。”
長老連忙下馬。見一座門樓,乃是垂蓮象鼻,畫棟雕梁。
沙僧歇了擔子,八戒牽了馬道:“這個人家,是過當的富實人家。”
行者就要進去。三藏道:“不可。你我出家人,各自避些嫌疑,切莫擅入。且自等他有人出來,以禮求宿,方可。”
八戒拴了馬,斜倚牆根之下。
三藏坐在石鼓上。行者、沙僧坐在台基上。久無人出。
行者性急,跳起身入門裏看處,原來有向南的三間大廳,簾櫳高掛。他正然偷看處,忽聽得後門內有腳步之聲,走出一個半老不老的婦人來,嬌聲問道:“是什麼人,擅入我寡婦之門?”
慌得個大聖喏喏連聲道:“小僧是東土大唐來的,奉旨往西方拜佛求經。一行四眾,路過寶舍,天色已晚。特奔老菩薩檀府,告借一宵。”
那婦人笑語相迎道:“長老,那三位在哪裏?請來。”
行者高聲叫道:“師父,請進來耶。”三藏才與八戒、沙僧牽馬挑擔而入。隻見那婦人出廳迎接,八戒餳眼偷看。
那婦人見了他三眾,更加欣喜,以禮邀入廳房,一一相見禮畢,請各敘坐看茶。那屏風後,忽有一個丫髻垂絲的女童,托著黃金盤、白玉盞,香茶噴暖氣,異果散幽香。那人綽彩袖,春筍纖長,擎玉盞,傳茶上奉,對他們一一拜了。
茶畢,又吩咐辦齋。三藏啟手道:“老菩薩,高姓?貴地是甚地名?”
婦人道:“此間是西牛賀湖之地。小婦人娘家姓賈,夫家姓莫。幼年不幸,公姑早亡,與丈夫承守祖業。有家資萬貫,良田千頃。夫妻們命裏無子,止生了三個女孩兒。前年大不幸,又喪了丈夫。小婦居孀,今歲服滿。空遺下田產家業,再無個眷族親人,隻是我娘女們承領,欲嫁他人,又難舍家業。適承長老下降,想是師徒四眾。小婦娘女四人,意欲坐山招夫,四位恰好,不知尊重意肯如何?”
三藏聞言,推聾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
那婦人道:“舍下有水田三百餘頃,旱田三百餘頃,山場果木三百餘場;黃水牛有一千餘隻,騾馬成群,豬羊無數;東南西北,莊堡草場,共有六七十處;家下有八九年用不著的米穀,十來年穿不著的綾羅;一生有使不著的金銀;強似那錦帳藏春,說甚麼金釵兩行;你師徒們若肯回心轉意,招贅在寒家,自自在在,享用榮華,卻不強如往西勞碌?”
那三藏也隻是如癡如蠢,默默無言。
那婦人道:“我是丁亥年三月初三日酉時生。故夫比我年大三歲。我今年四十五歲。大女兒名真真,今年二十歲;次女名愛愛,今年十八歲;三小女名憐憐,今年十六歲;俱不曾許配人家。雖是小婦人醜陋,卻幸小女俱有幾分顏色,女工針織,無所不會。因是先夫無子,即把他們當兒子看養。小時也曾教他讀些儒書,也都曉得些吟詩作對。雖是居住山莊,也不是那十分粗俗之類。料想也配得過列位長老,若肯放開懷抱,長發留頭,與舍下做個家長,穿綾著錦,勝強如那瓦缽緇衣,雪鞋雲笠!”
三藏坐在那上麵,好便似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蝦蟆;隻是呆呆掙掙,翻白眼兒打仰。
那八戒聞得這般富貴,這般美色,卻心癢難撓;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針戳屁股,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走上前,扯了師父一把道:“師父!這娘子告訴你話,你怎麼佯佯不睬?好歹也做個理會。”
那師父猛抬頭,咄的一聲,喝退了八戒道:“你這個孽畜!我們是個出家人,豈以富貴動心,美色留意,成得個甚麼道理!”
憑他怎麼說,隻是不理不睬。
原來這家娘子們,俱是佛仙顯化。三藏等一心禮佛,有德無俗;八戒卻無禪有凡,俱已入了仙眼。眾菩薩見三藏心誠,隻戲弄了一番八戒,即放唐僧師徒西行。
唐僧服眾手段十五:
鐵石心腸,
經受考驗。
若無定力,
一起完蛋。
此手段要點:用冷冰冰對付熱騰騰,他必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