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的反饋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但都可以使評價更具有建設性。比如說,領導者想對員工的工作給予積極、肯定的反饋,就
說:“你工作幹得好極了!”他也許會搞不清領導者究竟想說什麼,因為這樣的反饋太不明確了:好在何處?好到什麼程度?
同樣的,一個人被評價說:“你任務完成得可不好啊!”這是個否定的反饋,但同樣含義不明,它不是負有責任感的、有明確目標導向的評語。
在這裏人們實際上犯了單向反饋的錯誤,隻顧說自己的結論或感受。例如,“小王,你的計劃不管用啊。”或者“小林,很抱歉我們不能采納你的建議。”卻絲毫不認為有義務提供更多細節和原因,使自己的反饋更加有效,同時也可使對方知道是為什麼。
如果我們接收到這樣的不明反饋,可以采取措施引導談話向更有利於信息交流的方向發展,如上例中的小王,可以這樣反饋性地問道:“你認為好的計劃應該有些什麼特點呢?”或者“你能提供一些指導性建議供我重新編製計劃嗎?”進行這樣有效的反饋是雙方共同的責任,也可使雙方受益,我們能共同獲得對事物的更深認識,並改進我們的行動。
2.心靈相通
心靈相通意指交流雙方采取支持的、坦誠的態度交換意見,它體現出反饋過程中人性化的一麵,建立起理解和信任的關係。
比方說,一位內部簡報編輯當著眾人的麵對一位投稿員工反饋
道:“我不能用你這篇文章。看了兩遍也不明白中心思想是什麼,而且僅第一頁上就有兩個拚寫錯誤。”這樣的評論是夠明確具體的,但未免太不照顧對方的感受了。
欲體會他人的感受,與對方融彙思想,我們就必須將心比心,從對方的角度出發,來體會他在某個特定情形下的想法和感覺。能與他人心靈相通的人善於建立坦誠、開放的人際關係,他們將對方視為同等的個體,而不是客體或定型。
兩個心靈相通的人在一起談話,彼此可分享信任、分享共識,這是一種真正的雙向反饋交流,不會有任何一方試圖主導彼此的交流。特別注意的是,要想真正達到溝通的目的,必須把對方置於與自己同等的地位。任何先入為主的、盛氣淩人的做法都是不可接受的。
3.探究谘詢
探詢就是探求對方的觀點和看法。它在反饋的三個特征中最接近雙向溝通的實質。提一些例如“你對我的評述有何看法?”或者“我的建議可行嗎?”之類的問題,借此打開雙方溝通的渠道。
探詢應該是開放性的。它必須給予對方足夠的空間來自由發表觀點。通過探究和谘詢,可以了解到別人是否理解和讚同所談問題,如果不讚同,他們的看法如何。
如果會談的氣氛較為緊張的話,有些人會對他人的行為、語調或話語產生防衛性反應。解決方法之一就是用開放性、友好的問句代替“為什麼”的問題。簡單地問一問“為什麼”,易被看成是威脅性的。換句話說,為避免造成緊張的防衛氣氛,我們可以不用“你為什麼沒準時到?”來責備對方,可以說:“由於你沒能準時到場,我們誤了車,以後如果再有類似情況,你事先通知我們一聲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