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流程到位,環環相扣按流程執行(1)(1 / 2)

公司要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取勝,要想基業長青,歸根結底要依賴公司自身的能力,而公司的能力來自於公司流程。通過公司流程,公司將各種資源,比如,人力資源、財務資源等,轉換成公司的能力,公司流程就成了公司競爭力的決定因素。而執行力決定公司競爭力,因此,要想使公司的決策得到切實執行,就要注重流程,按流程一步一步地執行。

沒有可行的流程就沒有執行

無論幹什麼事,在生活、休閑還是工作中,都有一個“先做什麼、接著做什麼、最後做什麼”的先後順序,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流程,隻是我們沒有用“流程”這個詞彙來表達而已。 除了“先做什麼、接著做什麼、最後做什麼”的先後順序外,還經常說某某人能辦事,某某公司善於做事,能辦事、善於做事是說他們做事情有方法,比別人的更有效果,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可能是先後順序不同,也可能是做事的內容不同。因此,流程就是做事方法,它不僅包括先後順序,還包括做事的內容。同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資源投入,都需要借助資源的效用,包括資金、信息、精力、人員、技術等,因此對投入的資源也要善加管理,否則也難以成事。

任何公司或者個人,要想執行到位,就必須重視流程的作用。如果沒有製定出可行的流程,執行工作就無法到位。很多工作執行不到位,就是因為不按照流程辦事造成的。

中西方公司管理方式和管理文化上的一大差別是:西方公司習慣於按流程辦事,中國的不少公司則喜歡臨時決策。

微軟中國研究開發中心一位部門經理與筆者交談時舉了個例子。有一次,他乘坐的飛機在深圳機場出了故障,乘客被告知這個航班將換一架正從外地趕來的飛機,可此時乘務員已經超時飛行了。怎麼處理這個“超時”?深圳方麵做不了主,便頻頻請示北京航空總局,時間被一拖再拖,機場一片混亂。這位在美國工作了10年的經理評價說,“這明顯是缺乏辦事流程”,乘務員超時飛行是個老問題,在國外這類事早寫到規章製度裏了,“一二三四五,照著條文上寫的辦就是了,不管誰當班都能處理”。而國內卻是“乘客和航空公司都急得團團轉”。

其實,用不著在美國待10年,隻要與西方企業打過幾次交道,對他們那種“按流程辦事”的做法就會有所體會。這種體會有時還相當強烈,因為對方的某些做法所表現出來的“流程意識”,幾乎到了刻板的程度。一個會議日程表,能把從起床到就寢的所有時間段都安排得滴水不漏,連早上有“電話叫醒”,中場休息在哪活動這樣的細節都打印在表格上,而且執行起來絕不走樣。兩年前筆者隨大中國區記者團采訪Sun公司總部,時間表上寫著9點鍾開會,當時不少記者還在吃飯,被公司員工告知“現在開會”了,一看表,一分鍾也沒等。有人把這種現象叫做“文本文化”,即把要做的事情一律形成文字,而且寫下來就要照著做。

有人會不以為然,認為按照流程的條條框框做,是自找麻煩,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複雜了。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條條框框是如何來的呢?難道製定流程的人,是為了給大家製造麻煩才這樣要求的嗎?舉一個交通上的例子,交通法規有兩個非常明確的規定:嚴禁超載和疲勞駕駛。這兩條規定從何而來?事實上是從曆年的重大交通事故調查數據中總結出來的。

即便是已經執行了多年,現在打開電視和報紙,仍然經常看到由此原因導致的交通事故,且不說造成的經濟損失,就是人員傷亡,讓親友如何承受?交通法規是因為它事關人命,所以需要人人嚴格遵守;而工作流程事關工作開展,這是公司的靈魂,所以也需要人人遵守。如果編製的流程在某些地方確實不合理,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按照適當的程序進行改進的。但是在改進的版本未發布之前,就要按照原有的要求執行,而不能以其需要改進為由不操作,否則不就是有章不依了嗎?這叫做尊重流程。

還有人說,流程是把人僵化了,但是實際上不是流程僵化了人,而是人在理解流程時把自己僵化了。理解了流程產生的背景,還要理解流程要求的每一步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這就要充分了解流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