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人才結構中,各人才之間最好有一種互補的作用,包括才能互補、知識互補、性格互補、年齡互補、綜合互補。領導者掌握了這五種互補的原則,才可能把最適合的人放在最適當的崗位上,讓每個人都發揮出最大的優勢和能力,同時也讓公司選擇到最能產生價值的人才。若不想讓自己陷入“無人可用”的境地,就要從如何選擇人、如何留住人、如何管理人三方麵進行考慮。
用人如用器,巧妙組合各取其長
一般來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長處,也有自己與生俱來的短處。
美國管理專家彼得·杜拉克對此有一段精妙的說法:“假如一個公司所有的人沒有短處,那麼這個公司至多隻是一個平平凡凡的公司,所謂‘樣樣都行’的人必然是一無是處。才幹越高的人,其缺點也就越明顯。人有高峰必有低穀,有長處必有短處,誰也不可能是十項全能。”
如果在發掘人才為自己所用之時,能注重於他的長處,如此便能發現更多的人才;如果不見人才之所長,隻一味尋人之所短,到頭來必然會認為人才難覓,甚至感歎世間缺少人才。
所以,隻視人之所短,則無才可尋;能視人之所長,人才才會源源不絕。
想要使人才不斷湧現,身為一個領導者必須拋棄論資排輩的偏見,排除個人主觀的好惡,不拘一格選拔人才。能夠如此,領導者就不會輕易地使人才從身邊擦肩而過,眾多的賢才就會彙聚到領導者身邊,這是知人、識人的重要準則之一,也是事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許多曆史上的故事都證明,這種選才用人的觀念才是最正確的。
人才,不可能全是白璧無瑕的完人,各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例如,有的善於分析歸納,有的善於做行銷企劃工作,有的精通某種專業技術,有的具備某方麵的特殊才幹,有的擁有公司領導才能,有的適合做主管,有的適合做副職,等等。
領導者的職責,就是按照他們的這些不同長處與特點,適才適用,為各類人才提供最能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和位置,使人盡其才。
戰國時期,孟嚐君以養士著稱,曾擔任齊國宰相多年,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魯仲連則是齊國高士,深具卓識遠見。孟嚐君相當尊敬魯仲連,但兩人對人才的看法卻迥然不同。
孟嚐君認為,假如他委派的人,沒有把事情辦好,他就會認為這個人無能、笨拙,會毫不客氣地將他逐出門下。
魯仲連則認為,即使是聖賢,也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辦得十全十美,因而,他勸告孟嚐君,用人應該棄其所短,用其所長,這樣才能把事情徹底做好。
魯仲連所談的,正是如何正確識人、用人的關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但是,一塊玉縱使有瑕疵仍然是玉,仍有自己的獨特價值,不會淪為石頭。用人之道也是如此,唯有知其所長,才能知人善用,充分發揮他的才能,方能聚集更多的人才為己所用;相反的,如果棄其所長,用其所短,必然認為其笨拙無用,到最後當然無可用之人。
後來,孟嚐君接受了魯仲連的建議,糾正了先前不正確的用人做法,孟府也因此成了天下聞名的藏龍臥虎之地,在曆史上傳為美談。
曆史上得人失人,都與魯仲連所說的這個道理有關,這是值得後人引以為戒的經驗與教訓。
楚漢相爭之初,無論是個人的能力聲勢,還是軍隊的戰鬥力,劉邦都不及項羽,但是後來劉邦卻轉弱為強,打敗項羽奪取天下。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條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劉邦是一個“有效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