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揚長避短,用人如用器須各取其長(1)(2 / 3)

林肯說:“我的生活經驗使我深信,沒有缺點的人往往優點也很少。”

德才兼備、能文能武、能說能做的完美人才古今少見。大多數有才華者不是恃才傲物就是缺點明顯,讓領導者愛起來比較難。既窮又老的薑子牙直鉤垂釣,可謂傲慢至極,文王容而愛之,尊崇備至,終成滅商興周大業;管仲與好友鮑叔牙合夥經商時愛占便宜,出征打仗時衝鋒在後、退卻在前,但管仲遇到齊桓公這位明主後,卓越的治國理念才能得以發揮,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有的公司領導者就非常善於用人,他讓愛吹毛求疵的人去當產品質量監督員,讓謹小慎微的人去當安全生產監督員,讓喜歡斤斤計較的人去當財務管理員,讓愛道聽途說的人去當信息員,讓性情急躁、爭強好勝的人去當突擊隊隊長,讓辦事婆婆媽媽者去當勞保管理員。結果,這個公司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大家各盡其力,公司效益倍增。

由此可以看出,隻要安排到合適的位置,人人都是人才。如果領導者苛求人才,希望人才十全十美,必定難以找到人才。作為領導者,不應以找出人的短處來顯示自己的聰明,而是要發現人的長處,並通過合理搭配,把“有缺陷”的人才整合成完美的人才組合,發揮其整體優勢。

因此,公司在識人的過程中,要在尊重人才、愛護人才、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上形成一種習慣,即人人都是人才。要相信人的潛能是無限的,相信人人都有才,相信人人都能成才,堅持平等用人的原則,為人才提供一個寬廣的舞台,使他們能為公司作出更大的貢獻。

用人之道在於用人之長容人之短

清代思想家魏源講過這樣一段話:“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之長中之短,不知人之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所以在考察用人上,一定要深知人有長短,取其所長,方為用人要點。

春秋時,管仲為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向齊桓公推薦了五個人。管仲向桓公稟報說:“開墾田地,擴大城域,開辟土地,種植穀物,充分利用地利,我不如衛國人寧戚,請讓他當大司田;迎接賓客,熟悉升降、辭讓、進退等各種禮儀,我不如隰明,請讓他當大司行;早入朝、晚退朝,敢於觸怒國君,忠心諫諍,不躲避死亡,不看重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讓他當大諫臣;在廣闊的原野上作戰,戰車整齊行進而不錯亂,士兵不退卻,一擊鼓進軍,指揮三軍,我不如王子城父,請讓他當大司馬;斷案恰當,不殺無辜的人,不冤屈無罪的人,我不如賓須無,請讓他當大司理。您如果想治國強兵,那麼有五個人就足夠了;您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還要有我在這裏。”齊桓公說:“好。”接受了管仲的意見,就讓五個人都擔任了那些官職。齊桓公多次盟會諸侯,過了10年,國家平穩發展,這些都是靠了管仲和這五個人的才能。

中國古往今來的管理實踐可以證明,凡是作為領導者要成就一番事業,在對待人才的問題上,隻要是任人唯才,並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就能取得勝利;反之,則必定遭到挫折和失敗。

公司要興旺發達,其根本在於重用人才,但由於人的經曆不同,所處環境和所學知識不同等,人在思想素質、個人特點專長、工作能力即“德”“功”“能”三個方麵存在著差異。為了有效使用各種人才,管子提出了“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不任其短,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的用人觀點。

不言而喻,在現實生活中,總是能用的人遠遠多於不能用的人。古代管理經驗告訴我們,識人要全,知人要細,為的是識人所長,最終目的則是用人。因此,作為領導者,千萬不要讓自己陷入“矮子堆裏選將軍”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