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擅於利用別人的同情心(1 / 2)

怎樣利用別人的同情心,也是辦事的一門學問。按照成功學的原理,叫“利用同情術”。

有人說女人告狀比男人強,因為女人說著說著眼圈兒就紅了,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淌了下來,聽者就是鐵石心腸,也免不了會動心的。

這話頗有一定道理。可是,事實上,大多數告狀者都是心裏有氣,積鬱已久,一旦有了訴說機會,總是難抑內心激動,往往情緒憤懣,言詞激烈,給人的感覺倒不像是一個受害的弱者,而是一個咄咄逼人的強者了。

一位遭人欺淩的受害者在向某領導告狀時十分衝動,口出狂言、汙語,使得這位領導很是反感,因而,問題遲遲不予解決。後來,此人絕望了,痛苦不堪,幾欲輕生,反倒引起了這位領導的同情與重視。

當然,這並不是說,凡告狀者都要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流下幾滴眼淚。而是說,告狀者在請求解決問題時,應該調動聽者的同情心,使聽者首先從感情上與你靠近,產生共鳴。這就為問題的解決打下了基礎,人心都是肉長的,隻要你將受害的情況和你內心的痛苦如實地說出來,處理者是會動心的。

同情心可以促進當權者對受害人的理解,但這並不等於說馬上就會下定處理的決心。因為當權者要考慮多方麵的情況,有時會處於猶豫之中,甚至會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不想過問。這時候,告狀者就得努力激發當權者的責任感,要使當權者知道,這是在他職責範圍以內的事,他有責任處理此事,而且能夠處理好此事。

一天,一位老婦人向正在律師事務所辦公的林肯律師哭訴她的不幸遭遇。原來,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獨立戰爭中為國捐軀,她靠撫恤金維持生活。前不久,撫恤金出納員勒索她,要她交一筆手續費才可領取撫恤金,而這筆手續費是撫恤金的一半。林肯聽後十分氣憤,決定免費為老婦人打官司。

法庭開庭。由於出納員原來是口頭勒索的,沒有留下任何憑據,因而指責原告無中生有,形勢對林肯極為不利。但他十分沉著、堅定,他眼含著淚花,覺悟地回顧了英帝國主義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愛國誌士如何奮起反抗,如何忍饑挨餓地在冰雪中戰鬥,為了美國的獨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曆史。最後,他說:

“現在,一切都成為過去。1776年的英雄,早已長眠地下,可是他們那衰老而又可憐的夫人,就在我們麵前,要求申訴。這位老婦人從前也是位美麗的少女,曾與丈夫有過幸福的生活。不過,現在她已失去了一切,變得貧困無靠。然而,享受著烈士們爭取來自由幸福的某些人,還要勒索她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撫恤金,有良心嗎?她無依無靠,不得不向我們請求保護時,試問,我們能熟視無睹嗎?”

法庭裏充滿哭泣聲,法官的眼圈也發紅了,被告的良心也被喚醒,再也不矢口否認了。法庭最後通過了保護烈士遺孀不受勒索的判決。

沒有證據的官司很難打贏,然而林肯成功了。這應歸功於他的情緒感染,駕馭了聽眾及被告的心理,達到了理智與情緒的有機統一,收到征服人心的效果。

如何才能贏得對方的心,其要訣是在雙方的共同點上下工夫。有一句話說,“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

同樣,世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於與自己抱有同樣看法和思想的人總是自然產生好感,而這正是創造友誼的基礎。對於那些辦事人員來說,如果要獲得他人的好感,就要在誌趣、追求、愛好等等方麵尋找共同點,誘發共同語言,為交際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進而贏得對方的支持與合作。

外交史上有一則軼事:一位某國議員去見埃及總統納賽爾,由於兩人的性格、經曆、生活情趣、政治抱負相距甚遠,總統對這位議員不大感興趣。議員為了不辱使命,搞好與埃及當局的關係,會見前進行了多方麵的分析,最後決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動納賽爾,達到會談的目的。下麵是雙方的談話:

議員:閣下,尼羅河與納賽爾,在我們國家是婦孺皆知的,我與其稱閣下為總統,不如稱您為上校吧,因為我也曾是軍人,也和您一樣,跟英國人打過仗。

納賽爾:唔……

議員:英國人罵您是“尼羅河的希特勒”,他們也罵我是“馬來西亞之虎”,我讀過閣下的《革命哲學》,曾把它同其他人作比較,發現閣下充滿幽默感。

納賽爾:(十分興奮)嗬,我所寫的那本書,是革命之後,三個月匆匆寫成的。你說得對,我除了實力之外,還注重人情味。

議員:對呀!我們軍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馬來西亞作戰時,一把短刀從不離身,目的不在殺人,而是保衛自己。阿拉伯人現在為獨立而戰,也正是為了防衛,如同我那時的短刀一樣。

納賽爾:(大喜)閣下說得真好,以後歡迎你每年來一次。

此時,這位議員順勢轉入正題,開始談兩國的關係與貿易,並愉快地合影留念。議員的套近乎策略產生了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