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都想使自己有一點特色,即個性化,但又苦於無路、無計可尋,所以開始模仿那些成功公司,一天兩天過去了,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一年兩年過去了,結果就是跳不出模仿的圈子,反而束縛了自己的創造力。
這是要命的!
創新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否則談不上有自己的創新魅力。創新不能成為“模仿”,而是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根據自己的風格對產品進行各種改進、變換和擴充,使產品更有應變力和競爭能力。
現代人追求的是個性,社會發展也要“有自己特色”,的確,沒了個性,沒了特色,變得與眾人一樣,豈不無聊。
同樣,公司老板和部下的關係也要有一種特殊的關係,老板既不能作威作福,部下也不要絕對服從,甚至逆來順受。
舉例來說,大家都知道,馬術的最高境界是“鞍上無人,鞍下無馬”,這正是鞍上有人,鞍下有馬的極致。
而達到這一極致,則是人與馬不斷衝撞,控製與反控製,動用利益與恐嚇交錯的手法,使人的統治術與馬的反抗達到一種默契與和諧,最後達到較高境界。可以說,此時,風格已經形成。
同樣,老板與部下之間難免會有磕磕絆絆。無法容忍部屬反抗的老板,愚蠢至極;而不知反抗老板的部下,則全無智力可言。因為:
(1)這種反抗像新鮮血液,它能使僵化的機體重新活躍。
如果公司隻是老板一人說了算,部下隻會被動地服從,那麼這樣的機製早已失去活力。
(2)反抗可以改善老板與屬下的關係。
老板指揮手下眾多兵馬,難免有時不公正或無故挑剔,影響了上下之間正常關係的發展。而部下的反抗則給老板打了一針清醒劑,提醒他懸崖勒馬。
因此,老板與部下之間應該達成有反抗又有妥協、有和諧又有衝突這樣一種獨具風格的關係,它能使上下之間的關係永遠充滿活力。
“事業在人”,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任何經營隻有在有了稱職的人才之後才能發展下去,無論具有怎樣優秀曆史和傳統的公司,如果沒有正確繼承其傳統的人,也將會逐漸衰敗。經營的組織、手段固然重要,但掌握並使之發生效力的仍舊是人,不管創造了多麼完善的組織,引進了多麼新的技術,如果沒有使之發生效力的人,也就無從取得成果,也就不能完成其公司使命。可以說,公司能否既對社會做出貢獻,又使本身昌盛地發展,其關鍵在於人。
就事業經營而言,最重要的首先是尋求人才,培育人才。
還在公司規模很小的時候,鬆下幸之助就常常對職工們說:“如果有人問:‘你們那是做什麼的?’就請你們回答:‘鬆下電器公司是培育人才的。我們公司生產電器產品,但生產產品之前,首先培育出人才。’”生產優質產品是公司的使命,為此必須培育出與之相適應的人才,有了人才自然就能生產出優質產品。鬆下幸之助在當時富於年輕人的誌氣,就用上麵那些話表達了這個意思。至於怎麼說都無關緊要,但這種思想一直貫穿在他的經營之中。
那麼,怎樣培育人才呢?恐怕這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但最為重要的觀點就是說,一定要明確“公司為什麼存在?怎樣從事經營?”這一問題,換言之,作為公司應該具有正確的經營觀念和使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