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手把手教你審查會計報表(5)(2 / 3)

四、會計報表隻反映了曆史基礎的信息

會計報表所列示的數據遵循了曆史原則,這樣做有其合理、方便的優點,但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遵循曆史原則,即對一切經濟業務都以業務交易價格作為核算依據,一般不對此做出調整。這種記賬原則符合會計的規定,也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其優點是成本比較客觀,而且易於取得,可借此進行檢查核對。

曆史成本法是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方法,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市場的價格處於持續變動之中,有時變動是十分劇烈的,而曆史成本法對此不予反映和處理,仍以不能反映現行價格的舊價值進行核算,使由此計算出來的成本、利潤與現有的市場供求和企業經營成果發生背離或部分背離。如物價大幅上揚後,資產的價值將被低估,其原始成本可能出現大幅度低於其重置成本,其轉入成本費用部分將比實際價值小;而物價大幅下降時,資產價值將與上述情況呈反向運動,這時的會計報表顯然不能真實反映客觀事實。

對此,查賬人員應注意,既要檢查報表數據,看其是否正確;同時要將報表使用者應當了解的其他方麵的信息(指報表使用者正確運用報表所提供的所必須掌握的市場信息、有關被查單位的信息等)附注於查賬報告中,對一些特別重要的信息應以醒目方式表示……對一些較為複雜的事項應給予必要的揭示和說明。

五、會計報表是職業判斷的結果

會計報表所提供的經濟信息隻是具有相對合理性和準確性,不能希望會計報表所有數據都是非常精確的,因為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有許多會計處理采用了估計或判斷、簡化或快捷的方法,如對折舊的提取、有關費用的攤銷、損失的處理、收入與費用的配比等。

一般同一事項都有兩種以上的公允處理方法。這類處理方法及其估計判斷的結果是否正確,並無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常常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因此其中存在一定偏差是不可避免的,由此編製的會計報表隻能提供近似的、具有相對準確性的財務資料,而無法提供絕對準確的數據資料。查賬人員應充分注意:這種近似不能成為被查單位產生過失和舞弊的理由,而是會計報表本身的局限性給會計錯弊的產生提供了機會,但也要注意防止被查單位以此作理由並將其誇大,進行違法亂紀活動,因此,報表編製者應適時提醒報表使用者對會計報表數據保留一定的、合理的懷疑,在使用報表的數據資料時做出相對的、靈活的解釋……以避免對此產生曲解而造成決策失誤和損失。

六、會計報表不能準確反映報表使用日企業的實際情況

企業的會計報表從編製到正式公布之間一般有一段間隔時間,而報表的公布與報表使用者使用報表之間又存在一個間隔時間,在這兩個時間間隔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可能又有新的進展,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可能發生某些變化,某些或有事項可能已轉化為可知的現實。這些變化有時會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因此會計報表使用者要注意上述兩個時間段中企業可能發生的事項,這些事項被稱為期後事項。

期後事項發生於會計期間之外,顯然不可能在會計報表中完全反映,隻有那些可預計的期後事項在會計報表附注中給予披露。

期後事項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前期會計報表有直接影響並需要調整的事項,另一類是對前期會計報表沒有直接影響,但對後期會計報表有直接影響,需在會計報表附注中給予揭示的事項。以上兩類事項均為可預計的期後事項。前者如被查單位編製完報表後,接到某債務人破產的通知,或被查單位涉及訴訟案敗訴並準備賠償,或被查單位用未使用固定資產對外投資,經評估該固定資產價值高於賬麵價值,或被查單位將材料以低於成本價出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