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草原生態文化的傳承與挑戰(2 / 3)

三、草原生態文化的傳承機製

草原生態文化作為一種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它的傳承與一般的文化傳承一樣也應當具有一定的傳承機製。我們可以嚐試分析出草原生態文化的傳承機製的屬性:

(一)草原生態文化傳承是一種草原人與生俱來的社會強製

草原上的人們,生來就是牧民,處在牧民這個群體中,以自己是一名草原人而自豪。在藍天白雲下和無邊的草原上,騎馬放牧的牧民承襲了熱愛草原和熱愛動物的草原生態文化,並將這種文化毫無保留地傳給後代,形成了一種社會強製。草原上的民族自古以來就以草原為家,這是由草原的自然條件決定的,更是日積月累的文化使然。因此,草原生態文化存在於草原,更存在於每個蒙古族家庭和蒙古人的心中。

(二)草原生態文化傳承是一種具有濃鬱宗教色彩的精神傳承

在自然生態係統的複雜性麵前,傳統的經驗知識隻是對其表征現象的感知和領悟,而對其更深的基本物質運動規律還無法認知和掌握,從而產生了對自然界的崇拜心理——宗教。北方遊牧民族主要信奉薩滿教。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宗教形態,主張“萬物有靈論”,主要崇拜自然、天神和祖先,認為草原上的一草一木、飛禽走獸、河流湖泊都有靈性,不能輕易地擾動、射殺和破壞,否則將受到神靈的懲罰。在16世紀藏傳佛教傳入後,逐漸取代薩滿教的地位。不論是薩滿教還是藏傳佛教都以神靈的名義進行環境意識教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態保護方式。

(三)草原生態文化傳承的結果——草原文化傳統的形成

草原生態文化的傳承也是草原生態文化的積澱過程。文化傳統是不死的民族魂,它產生於民族的曆代生活,成長於民族的重複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單說來,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草原生態文化是草原文化的精髓,草原生態文化的傳承使得草原文化傳統的生態精神得以形成。這種不可或缺的生態精神體現了草原上生活的少數民族的特點,反映了他們與草原和諧統一的深層心理。

(四)草原生態文化傳承蘊涵著選擇機製

草原生態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價值判斷,更離不開以價值判斷為特征的選擇機製,因為草原生態文化傳承內涵著草原文化內在屬性的傳遞。隻有在選擇機製的作用下,才能保證草原生態文化在發展中具有穩定、模式化的特征,並通過草原人的價值判斷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做出時代性的選擇,使草原文化傳統具有時代特征。如果說過去的草原文化傳統是熱愛草原、熱愛動物,那麼具有新的時代特征的草原文化傳統的內涵則更大,體現為熱愛大自然以及人類與自然的和諧。

四、草原生態文化傳承麵臨的挑戰

麵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衝擊,草原生態文化傳承受到挑戰,也是草原生態文化傳承的難點。

(一)草原退化,草原生態文化傳承的根本遭到破壞

草原生態文化根植於草原,沒有草原更何談草原生態文化。在建國前的上千年曆史中,北方的遊牧業既具有維護天然草原的經濟功能,又具有維護草原生態的功能。由於開墾、沙漠化等原因,目前全國約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中度和重度退化麵積達23億畝,產草量比20世紀80年代平均下降30%—50%,部分草場完全喪失生產能力。內蒙古大草原麵積減少了,而牲畜量卻增加幾倍。這些生態惡化的現象如果得不到有效遏製,將意味著草原生態文化之源的枯竭。

(二) 對草原生態文化價值認識不足,草原生態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缺失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如果本民族的人自身不能敬畏,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就會失去自身的文化之根。”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草原上的少數民族對草原生態文化的認識不足,甚至缺乏傳承草原生態文化的自覺意識,使草原生態文化難以傳承。很多草原牧民或主動或被動地離開草原,無疑是草原生態文化傳承自覺意識逐漸缺失的一個重要體現。草原上蒙古族民俗村反映草原生態文化的很多民族風俗已經形式化了,使得草原生態文化的傳承失去了自覺意識,顯得被動並且生硬,在傳承中流失了草原生態文化的活力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