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蘇省區域創新體係的現狀分析(1 / 2)

區域經濟

作者:陳文娟

一、區域創新體係的概念

區域創新體係理論來源於國家創新體係理論、漸進經濟學和現代區域發展理論。區域創新體係(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IS)是一個新的概念,1992年由英國Cardiff大學社會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創始人菲利普·庫克(Philip Cooke)在《區域創新體係:全球化背景下統治的職能》一書中首次提出。區域創新體係是世界經濟界和地理學界的一個新領域,它從係統的、動態演化的角度出發,將新區域科學中的製度、文化、組織等因素和創新研究相結合,建立區域創新、區域環境和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有機聯係,組成分析區域創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強有力的理論框架。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才引入區域創新體係概念,主要是在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展開的。目前對區域創新體係認識的局限性,要想對其下一個簡單而精確的定義是很困難的,但區域創新體係的一些基本內涵卻是可以確定的。相對而言,劉曙光的定義比較全麵、科學,但仍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劉曙光綜合國內外已有創新體係以及區域創新體係的定義,認為區域創新體係的概念至少應包括以下基本內涵:1.具有一定的地方空間範圍和開放邊界;2.以生產企業、研究與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機構和服務機構為創新主要單元;3.不同單元之間通過關聯構成創新係統的組織結構和空間結構;4.創新單元通過創新(組織和空間)結構自身組織及其與環境的作用和係統組織作用維持創新的運行和創新的持續發展。

二、 江蘇省區域創新體係現狀分析

繼2009年江蘇省綜合創新能力首次躍居全國首位後,2010年江蘇省繼續保持全國第1名的位置。其中,知識創造能力、知識獲取能力、企業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5個分指標的排名分別為第4位、第2位、第1位、第2位和第2位,均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創新實力、創新效率和創新潛力的排名分別為第2位、第4位和第5位。

從知識創造能力來看,在研發投入方麵,2008年江蘇省不論是研發人員投入還是政府科技經費投入總額都處在全國領先水平,但是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隻有0.45%,僅列全國第14位,仍有一定的提高空間;在發明專利方麵,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總數以及人均數等多項指標均全國領先,且仍然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但每億元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僅為3.12件,居全國第18位,科技經費投入效率仍有待提高;在科研論文方麵,2008年,江蘇省國內、國際論文總量分別居全國第2位和第3位,增速也較高,但人均量處於全國中遊水平。從知識獲取能力來看,在科技合作方麵,江蘇省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各類科技論文合作數量均位居全國前3位,但增長態勢放緩,作者異國科技論文數增長率甚至出現了負增長;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動籌集資金中來自企業的資金達到了35.37億元,居全國第2位,體現出了江蘇省產學研合作密切的合作關係。在技術轉移能力方麵,江蘇省技術市場呈現出交易總量較大但增長放緩的特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國內外技術引進活動積極。外資企業投資十分活躍,2008年,江蘇省外商投資企業年底注冊資金中外資部分達到了1900.55億美元,高居全國第1位。

從企業創新能力來看,江蘇省連續兩年排名全國首位。2010年,企業研究開發投入、設計能力、製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新產品銷售收入,4項二級指標分別排名全國第1位、第1位、第2位、第3位,展現出全方位的領先優勢,具體細分指標中大多數都居全國前6位。但也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業人員中研究開發人員比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科技機構的企業占總企業數的比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的平均收入額等個別指標處於全國中下遊水平。

從創新環境來看,大部分指標都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其中,電話、國際互聯網、公路擁有量等基礎設施呈現出總量龐大,但增長減慢;市場環境表現較好,政府財政支出、進出口差額、國內固定資產投資額、居民消費水平等關鍵指標都位於全國前列。勞動者素質較高,教育經費支出、6歲及6歲以上人口中大專以上學曆人口數均居全國第2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對教育的投資占GDP的比例僅為2.81%,僅列全國第27位,提高空間依然很大。金融環境排名全國第1位,國家創新基金獲得資金、國家產業化項目落實資金、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獲得金融機構貸款額等指標均居全國前兩位。創新創業十分活躍,高新技術企業數居全國第2位,增長速度居全國第1位,達到了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