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主要基於上述考慮,中央決定專門為內蒙古出台《意見》。在《意見》中,提出了四個戰略定位:一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二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和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三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四是團結繁榮文明穩定的民族自治區。這一戰略定位至關重要,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內蒙古今後發展確定的基本方向。
二、製定《意見》的基本考量
為內蒙古出台一個什麼樣的文件,這個文件能發揮什麼作用。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理解,在《意見》起草中的主要考量是:內蒙古當前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特別是還麵臨著一些特殊困難和問題。促進內蒙古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從自治區實際和國家戰略需要出發,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因情施策、對症下藥,幫助自治區解決發展中的特殊困難和問題,探索符合內蒙古實際、具有區域特色的發展路子,推動內蒙古持續健康發展。這是整個《意見》起草工作的基本考量和指導思想,貫穿於各個章節。
總體上看,現階段自治區發展至少存在三個方麵的問題:一是發展水平不高。2010年內蒙古三次產業比重為9.4:54.5:36.1,城鎮化率為55%。簡單地從指標上判斷,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期,但深入分析,盡管工業占主導地位,但標誌工業化中期階段的主要指標——製造業占比僅為5.5%;雖然城鎮化率較高,但城鎮化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不高。一般來說,工業化初期資本積累不雄厚,工業化中期產業升級任務重,工業化後期節約和清潔發展責任大。現階段,內蒙古同時麵臨這三方麵的任務和挑戰,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壓力非常重。二是發展動力不足。客觀講,這些年來內蒙古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全國對煤炭等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巨大需求,以及由此不斷抬高的能源資源價格,這一局麵難以長期維係,內蒙古亟待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多元支撐體係,需要實現資源產業向資源深加工產業和非資源產業延伸,需要實現依靠投資拉動向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協調推動經濟發展轉變。三是發展基礎薄弱。內蒙古經濟起步晚,各項事業長期投入不足,發展相對落後。2010年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國低1411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低389元,在崗職工工資比全國低1640元。在101個旗縣中,還有國家扶貧重點縣31個,自治區扶貧重點縣29個,農村貧困人口50萬人。基於此,《意見》在“總體要求”及有關章節中,圍繞提高綜合經濟實力,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建立多元發展多級支撐產業體係、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問題提出了明確要求、作出了具體部署。
分領域看,生態建設方麵,全區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全區麵積的62.5%,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和荒漠化,每年入黃河泥沙近8000萬噸,天然濕地大麵積萎縮,全區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任務十分艱巨,正處在從局部改善到整體好轉的關鍵階段,不進則退。為此,《意見》專門一章部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基礎設施方麵,全區隻有4條高速公路與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相聯,2010年鐵路貨物請車滿足率不足40%,區內外飛機航班經常“一票難求”,全區有近1000萬千瓦的電力裝機閑置,交通、運輸通道嚴重製約經濟發展。為此,《意見》專門一章部署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40多個重大項目,對自治區發展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構建多元化現代產業體係方麵,內蒙古工業結構呈現“三大、三小”不平衡發展局麵。“三大”是能源、冶金、農畜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5%,其中能源占比高達37%。“三小”是化工、裝備製造、高新技術產業,三者的增加值僅占15%。同時,工業總體上處在產業鏈的中低端。為此,《意見》提出建設幾個重要產業基地,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和高技術產業,努力打造草原文化旅遊大區,並明確了5個方麵的特殊產業政策。東西協調發展方麵,2010年,呼包鄂地區用11%的土地和28%的人口,完成了全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的近60%。東部五盟市總人口占全區的50%,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僅為全區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為此,《意見》提出呼包鄂在率先發展的同時,要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幫助東部融入東北及環渤海經濟區,主動接受產業轉移,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