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準確把握中央的決策部署 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1 / 3)

封麵文章

作者:吳樹林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幹意見》(國發〔2011〕21號,簡稱《意見》)已於今年6月26日印發。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統攬全局,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專門為內蒙古自治區出台的一個重要政策文件。這個文件是國務院責成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起草的,我有幸在我委領導們的帶領下,參與了《意見》的起草工作。當前,內蒙古全區上下正在認真學習領會、全麵貫徹落實這個文件。此次論壇的主題是:新起點、新思維、新對策——國務院《意見》與內蒙古發展。借此機會,我就參與《意見》起草工作中的一些學習體會作個簡要彙報,但願對各位領導和同誌們把握新起點、樹立新思維、提出新對策有所幫助。不妥之處,望批評指正。

根據中央領導的批示,我委聯合中央有關部門和內蒙古自治區,自2010年8月開始《意見》的起草工作。從正式啟動起草工作到《意見》出台,曆時10個月。之所以《意見》能夠順利出台,並得到自治區的高度評價和一致認可,除領導們高度重視、直接領導起草工作,以及有關方麵的大力支持外,有三個方麵的基礎性工作十分重要、不可或缺。一是自治區提前開展了深入係統的研究工作。據介紹,為建議國家出台支持內蒙古發展的文件,自治區黨委、政府自2008年下半年就要求各有關部門開始了係統的研究工作。在2010年8月正式啟動這項工作時,自治區方麵向國家提供了10多本、近30多萬字的專題研究報告,為起草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二是國家聯合調研組開展了廣泛細致的調研。2010年8月16日至23日,由我委杜鷹副主任帶隊,國務院43個部門和單位組成聯合調研組,到內蒙古開展了實地調研。調研組分成10個專題組,跑遍了全區12個盟市和2個計劃單列市,到了56個旗縣,考察了348個項目點,召開了116次座談會,廣泛接觸了基層幹部群眾,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通過此次調研,在中央有關部門層麵上,就支持內蒙古發展的若幹重要問題統一了思想、達成了共識。三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直接參與了文件起草工作。這些年來,我委牽頭起草了若幹區域規劃和政策性文件。在此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開門寫文件”,認真聽取、積極采納地方提出的合理意見和建議。《意見》起草中,胡春華書記、巴特爾主席、任亞平副主席等自治區領導高度重視,多次就《意見》的基本判斷、重要內容作出明確指示,自治區黨委研究室、政府研究室和發改委的領導和精兵強將在北京與我們一塊集中了一個多月,大家共同討論和起草文件。

一、製定《意見》的重大意義

為什麼專門給內蒙古出台這個《意見》?換句話說,內蒙古在祖國發展穩定大局中占據什麼樣的地位?這是準確把握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前提。對此,在全國大局中,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麵來理解和認識:一是促進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的戰略需要。內蒙古邊境線4200多公裏,占全國陸地國境線的1/5,外接俄羅斯、蒙古,地近京畿,是祖國的北大門和首都的“護城河”,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時,內蒙古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省級自治區,是“模範自治區”。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不僅可以更好的維護各民族團結奮鬥、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麵,彰顯我國社會主義製度和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優越性;而且有利於加強與俄、蒙的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二是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需要。內蒙古草原東西長2400公裏,跨越溫帶半濕潤、半幹旱和幹旱三個氣候帶,生態位置極其重要。內蒙古的生態狀況直接影響東北、華北、西北的生存發展環境,對保障全國特別是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意義重大。三是加強我國能源和糧食安全、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支撐的戰略需要。從全國經濟布局看,內蒙古是能源資源開發、生產大區和調出區。例如,煤炭查明儲量7400億噸,占全國的26.3%,居全國第一位;天然氣可開采量670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二位;稀土查明儲量占全國的97.6%,占世界的70%以上;同時,內蒙古也是畜牧業大區和調出區、全國糧食主產區和調出區,每年為國家提供商品糧超過200億斤,自2005年以來牲畜存欄連續穩定在1億頭隻以上。所以,內蒙古的發展,直接關係國家能源、食品安全,乃至整個經濟運行安全。四是培育西部地區新的增長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需要。這些年來,內蒙古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1.17萬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070億元,均居全國中遊、西部地區第二位。但同時,內蒙古的快速發展還是在低起點上、主要依靠資源開發實現的,欠發達的基本區情還沒有根本改變,發展中還麵臨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隻有順應新的形勢,科學謀劃內蒙古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思路、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才能為縮小東中西發展差距、促進全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