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篇中,老子對於由於行為不當而造成的失敗,給予了特別的關注。什麼叫做行為不當呢?那就是指一切不適合企業發展階段的行為,在通常的情況下,則表現為企業的行為,或超出企業的發展階段,或落後於企業的發展階段,前者叫“冒進”,後者叫“保守”,而老子在這裏提出的“以其生生之後”,隻要是指“冒進”給企業發展到來的危害,意思就是由於對生存的需求願望特別強烈,因而采取了過分的行為。
這樣的錯誤,主要表現在企業戰略和企業發展階段的不相適應,事實上,這是一個執行的問題,也許企業的戰略沒有錯,但是,行動過於超前,那麼就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危機,比如說,在企業盲目地實行多元化經營,很多企業都因此而遭受失敗,如同作戰一樣,把自己的戰線拉得過長,結果造成在局部上的力量的衰弱。
2005年,一係列大型民營企業出現失敗並且他們失敗的軌道很相似,如德隆、格林科爾等企業盲目的多元化擴張導致了失敗。這些潰敗的企業在初期快速發展,繼而擴張,然後再發展擴大,從主業抽取資金,投入到新行業中,這不利於主業發展,而且新的行業也沒有相應的利潤回報,成為資金消耗者,借短用長,挪用資金,導致資金鏈越繃越緊,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多元化擴張而不懂得經營,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絕大多數企業需要具備做大的條件。如外部的信用狀況、職業經理人的素質、法製環境以及企業的管理水平等。在這樣的製約條件下,做大的結果不是做強,而是做垮。這就是戰略進程超越發展階段帶來的惡果。
可見,大多數的失敗,都是由於行為不當造成的。如果,我們不在危險的地方和時間做危險的事,那麼,企業的生存才有保障。
四、好走捷徑失去戰略——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原文53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誇盜。
非道也哉。
如果一個明智的戰略家,走在寬闊平坦的大道上,也是十分小心的,因為,稍不留神就可能誤人歧途,企業管理者如果誤入歧途,那麼企業也就偏離的航線。
事實上,盡管大道平坦,但是人們卻喜歡走捷徑,因為,大路比較繞遠,而小路比較接近一些,這樣的行為,恐怕在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這的確是人們普遍存在投機取巧的心理。其根本就是人們好逸惡勞的本性所決定的。
但是,很多走捷徑的人,最終以失敗告終,在老子看來所謂捷徑充滿了不確定性、危險性,有時候常常是此路不通,如果是一個人爬山喜歡走捷徑,一旦發生錯誤,回頭再選擇大路也可以,但是如果領導一個企業,甚至是一個國家,走捷徑的思想,一旦造成失敗,是很難挽回的。
造成這個投機取巧的心理,與人們好逸惡勞的本性是分不開的,正如老子所描繪的當時國家失道的景象,老子說:“朝廷汙濁,農田荒蕪,糧倉空虛。而統治者卻穿華麗的衣服,佩寶劍,大吃大喝,財物堆積,這可以說是大盜,多麼不合道啊!”
所以,一個戰略家的德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人的德行不能保持良好,那麼利令智昏的行為的發生就很容易了。
在戰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願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麼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什麼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
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並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地。秦國知道後,認為趙國存心和自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後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趙抗秦,最後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趙國的失敗,不但是貪圖便宜,好走捷徑,更是利令智昏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