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認為:最好的道德,是不自己認為自己是德,這樣才是真正的有德,次一等的道德,是時刻認為自己有德,而把持不放,那樣就如同無德一樣。
“道”看似無情,而“道”對任何事物沒有偏向的運行,表現了最高的理性,同時,也不會產生有德和無德的困惑,在老子看來,這才是真正的道德。而許多人,時刻關注著自己的德行,反而違背客觀規律的作用,生怕失去“道德”的美名,在老子看來,這不但是境界不高的德,甚至發展下去就失去了道德的根本。
以老子的觀點看,隻有在戰略執行過程中失去了“道”的人,才會用德來約束員工,從這一點上看,許多公司製定的員工守則,各種規章製度等等不一而足,都是想用“德”的框架來使員工執行,當管理者發現員工守則,各種規章製度不能保障執行的力度的時候,就會使用“仁義”的方法,而實行人性化管理,高呼“一人為本”的口號,想以此來感動員工為戰略的執行努力工作,事實上,這隻是一句口號,因為,企業看重的是利潤,當利潤得不到提高的時候,管理者就會懷疑“仁義”是不是真的有用,當“仁義”也失去了作用的時候,管理者就用“禮”製來控製員工,提倡各個部門的責任與上下級的命令與執行,下級必須服從上級,上級可以憑借權威來管理下級,有時甚至是逼迫下級就範,這樣做的結果是表麵上好像上上下下,長幼尊卑很有秩序,事實上,沒有人會在這樣的壓製之下而心服,時間久了就會引發反抗。所以老子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過分強調“禮”製的作用,人們的忠誠度就會發生問題,這是造成動亂不安的禍首。
所以,管理者時刻要明白,管理的要訣在於不能違反“道”,如果企業的戰略製定違反了“道”,那麼,無論用什麼方法,都不能挽救失敗的結局,無論用“德行”“仁義”“禮製”都不可能使敗局有所轉機。“道”是戰略執行的根本,不能發生錯位。
老子作出結論說:以前的智者不認識道的精神實質,而去追求一些表麵現象,這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采取實際的道,而不采取虛華的仁和禮。
管理者憑借“道”管理,才是根本,而其他的手段隻是次要的手段,主要的根本和次要的手段應該相輔相成,這樣才能發揮管理的最大的效果,甚至,當“道”一旦真正起作用的時候,此時的管理者便不會有太多的繁瑣的工作,戰略的執行便可以依照“道”的軌跡而運行,於是便處在一種“無為而無所不為”最好的管理狀態。
三、戰略進程要適應發展階段——以其生生之後
原文50
出生入死,生之途十有三,死之途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後。
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加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抓,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老子說:人從生到死,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其中自然老死的之有三,中途夭折的十之有三,為了求生反而一動就死的,也是十之有三。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過度追求生存,而做出了過分的行為,反而導致了自己的滅亡。
而那些善於生存的人,走路不走到可以碰見犀牛和老虎的地方,在軍隊則在不被敵人的刀槍所包圍的地方,這樣牛角刺不到他,虎爪抓不到他,兵器碰不到他。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走到可以致死的地方。
一個企業的生存,從整個生存的概率來說,生存和死亡有各占30%不同的情況,一般情況下,企業在市場中生存的可能性占30%,失敗的可能性也占30%,因行為不當而失敗的也占30%,那麼,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新興的企業的死亡率高達60%,事實上,老子對於生存和死亡的推斷,是比較符合當今的企業生存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