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戰略與戰術(2)(2 / 2)

“不知足”,我們不應該把它理解為“不知道滿足”,以老子的“道”的觀點分析,就是人類在物質上的“足”與“不足”,都是由“道”來決定的,也就是說由客觀規律決定的,而人的“不知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精神作用,而這種主觀上的“貪得無厭”,導致在客觀上的“失道”,這正是戰爭興起的最主要的原因,如果人們都能夠了解“道”的規律,按規律辦事,那麼就不會發生所謂的戰爭,因為,利益有很多的方麵,而天下的道隻有一個,如果人們都能認識這個“道”,大家就成為“同道中人”,因此合作就變得十分容易了。

但是,由於對於“道”的認識不一致,競爭的雙方都認為“道”在我方,那麼競爭的結果總有失敗的或暫時失敗的一方,或是兩敗俱傷,對於自然環境以及普通的百姓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故知足,常足矣”。

五、競爭是最後的手段——不以兵強天下

原文30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師之生處,荊棘生焉。

大軍過後,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無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軍事戰爭是政治的最後手段”,這是很多人熟悉的名言,事實上正是這樣,政治的手段常常比較溫和,當政治手段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引發軍事衝突,甚至導致全麵戰爭。這不僅是政治的規律,也是經濟的規律,市場競爭也是這樣,當各企業的產品和市場相交叉的時候就會引發激烈的競爭,當競爭白熱化的階段,企業甚至不惜犧牲成本為代價,打價格戰。

對於戰爭,老子並不以為然,老子認為:“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就是說一個有“道”的君主,不憑借軍事力量的強大而強大。從企業戰略的角度看,競爭戰略是企業迫不得已的選擇,也是被動的選擇。以老子的觀點看,競爭是市場最後的手段,競爭戰略就是圍繞這競爭而形成的,通過競爭而贏得市場,並非是一個好的手段。

許多企業已進入市場,就以競爭者的姿態出現,跟同行業的企業拚市場、拚資源、拚人才、拚價格,事實上,這隻能說明該企業進入市場的標準太低,這樣的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生存必須以犧牲和掠奪別人的市場和利潤為條件,從整體上講是優勝劣汰,實際上是對社會資源和人力的浪費和破壞。老子說:“師之生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軍隊住過的地方,房舍變為廢墟,野草叢生,大戰過後,田園荒蕪,必是荒年。這就是惡性競爭給社會帶來的破壞,而惡性競爭帶來的是產品的低成本,而多數的低成本都是以犧牲自然環境浪費人力資源采取不正當的競爭手段為基本的代價。

事實上,在市場問題上,早就有過“切分蛋糕”和“製作蛋糕”的爭論,切分蛋糕無疑必須進行群狼爭食的競爭,而“製作蛋糕”這是以創造市場需求為根本的方向。許多有遠見的企業家指出,與其與狼爭搶一塊蛋糕,還不如自己製作一塊蛋糕。前者人們通常稱之為“紅海戰略”,而後者則是最近興起的“藍海戰略”。

紅海戰略,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競爭戰略。競爭戰略裏麵的產業分析、競爭分析和定位,以及差異化戰略和低成本戰略的權衡取合。紅海戰略主要是在已知市場空間的競爭,在這裏遊戲規則已經訂好了,你隻需按照這個遊戲規則展開針鋒相對的競爭。你所要分析的就是競爭態勢和已有產業的條件,這是紅海戰略需要研究的變量和因素。

藍海戰略的戰略由三方麵組成:一方麵對於買方來說是價值主張,一方麵對於企業來說是利潤主張,一方麵對於組織來說是人事主張。

價值主張是說買方必須對你為他們提供的東西感到非常興奮和高興,這也就是營銷這一點的長處。但光讓買方高興公司虧本破產也不行,所以你的企業也必須獲利,就像一個國家政府不收稅無法為公民提供福利。

另外一方麵,如果你的企業是通過剝削、奴役壓榨員工來獲利的話,你的企業也是無法維係的。

藍海戰略是讓三方麵都滿意,所以說價值主張就等於效用減去價值,利潤主張等於價格減去成本,人事主張則是讓所有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滿意。

因此作為整體係統的協調才是戰略,戰略代表買方價值主張、企業的利潤主張以及對於企業組織的人事方麵主張組成的整體性協調係統。

顯然,老子是比較讚同藍海戰略的,所以老子說:以“道”作入君的,不以兵力稱強於天下。用兵這件事很容易得到報應。善於用兵的人戰勝了就罷了,不敢因此而取得威力。戰勝而不自滿,戰勝而不自驕,戰勝而不自豪。

過於的強壯是衰老的開始,這是不合乎“道”的,企業要堅持可持續的發展,任何管理者都要知道盛極而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