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是真的嗎?

財勢

作者:縹緲

The Bull Is Coming?

2014年的A股,走出了一波非常完美的指數化行情,但,這是真的牛市嗎?

近期全球資本市場關注的大事件有二:一是美元暴漲,原油暴跌;二是A股市場突然走出了一輪“井噴行情”。

本輪行情的標誌性突破,出現在2014年12月初,A股在短短的20個交易日,日成交放大到了1.28萬億元,這個成交量,已經創出了人類曆史上最高的股票現貨的單日成交,以至於全球的金融機構,無不目瞪口呆,相當於A股可能在25個交易日,全部換手一遍,單日的換手率接近4%(A股滬深兩市的總市值,約為33萬億元)。

伴隨市場的放量,滬深300指數的漲幅約為38%,指數漲了900多點;上證指數從2460點,漲到了3091點,漲幅26%,漲了631點。

A股的行情,曆來以來勢洶猛而著稱,“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任你怎麼形容都不為過。

事實上,自上海股市於1990年12月開盤的96點,到2014年12月9日的3091點,A股的漲幅,全都是在三次牛市行情之內完成的。這三次行情是“518行情”(大盤股革命,短線漲幅1200點)、“519行情”(政策市,兩年的漲幅1200點)、“股改行情”(股票全流通,三年的漲幅5100點),如果將這三次行情的絕對漲幅加起來,總計7500點。而本輪股市“井噴”之前的啟動點位,上證隻有2500點,兩者相差為5000點。一個A股的投資者,如果你沒能參與過這三次行情,那麼你在其他任何時段進場(投資股票現貨),你都不易賺錢,當然這是按指數計算的結果。

A股另一個特點就是追漲殺跌,漲時“大象飛上九重天”,跌時“一根稻草也能壓死駱駝”;漲時漲得“順暢無比”,跌時跌得“無比順暢”,暴漲之後是暴跌,暴跌之後還是暴跌;A股的這個“特點”,在2014年11月下旬發生的、所謂“第四次井噴行情”的“第一階段”,體現得一如既往。

為什麼A股總是如此?事實上,對於A股的這種現象,筆者通常會用《博弈論》曾經舉出的“智豬博弈”來解釋,結論大體有四:

1.“等待優於行動”;“小豬”的最優選擇就是“等待”,耐心等待“大豬拱槽”;用近年更流行的話說,“鑽風口”,不如“等風來”。

2.“大豬”不動,“小豬”就不能動;“大豬”一動,“小豬”就不能不動,因為下一次“大豬”拱槽的時間,完全不能預期。

3.股市“智豬博弈”遊戲的主導者,說到底是“大豬”,而且最後出手的,忍受不了熊市的長期煎熬的,說到底也是“大豬”。

4.隻要有行情,就不愁沒有跟風者,不但A股如此,其實各國的資本市場均是如此。

與境外市場比較,A股市場的主要特征在於,它始終沒有脫離過“散戶市場”的總體框架,其特征:一是機構與散戶同場交易,而且二者實力懸殊;二是國內25年來,隻開放了兩間實時交易的股票現貨市場,上海一家、深圳一家,由於市場管製的權利地控製在政府主管機構手中,導致過億的賬戶同場交易,資金非常容易聚焦;三是每當市場被激活之後,資金就會不斷進場,“因為上漲,所以上漲”的“單向循環”就被啟動了。

目前,我們不管最初的起因是什麼,隻有一個現實大家必須看到,這就是資金從四麵八方彙集到了股市,場內機構已經賺得了遠超年初預期的收益,而且,後續資金可能還有更多。

據瑞銀證券預計,未來3個月內,還將有1.3萬億新增資金入市,達到A股流通市值的10.7%;按照高盛的估算,2015年內地房地產投機需求將從2014年的12%下降到3%,假設其中60%轉入股市,約為4000億元。

但真正的問題是,這一輪牛市,到底能走多遠?

2014年的A股,走出了一波非常完美的指數化行情,但距離真正的牛市還早,更談不上瘋牛;而這一波指數化行情,是從“吃飯行情”轉化過來的,絕不能與“519行情”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