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穆芝龍怏怏的走回房間,心裏特別沉重,身為“警察”,或者說是“偵探”,到了這裏卻沒有發揮一點作用,任由兩起命案發生。
燈塔和白骨崖隔館太遠了,我們回來的時候,館內不多的幾個人居然都在,看不出誰有嫌疑或者能夠排除誰。
我們草草的處理苦老三的事情,下午短暫的時間,我躺在沙發上,倦意開始襲來,開始回憶起苦老三說的話。
“我自以為自己經驗豐富,尤其不歸島周圍這片海域,沒有我不熟的,我才勉強救他上船。我在島上住了一輩子,自然知道很多外人不知道的秘密。尤其是這個島,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能找到路的會非常順風,找不到路的有去無回。不歸島之所以很晚才有人類在上麵定居,就是因為四周幾乎都是堅硬鋒利的礁石,隻有一個偏僻的地方能夠安全著陸。所以其實以前周圍當地的漁民,很少有人敢靠近這片海域。”
我突然想起了“帕拉塞爾”,這個古怪的詞和不歸島究竟是什麼關係?
我再一次回到樓上的圖書館,查閱相關的信息。
帕拉塞爾(Pracel)一詞由來,全文寫作IlhasdoPracel為葡萄牙文,意為:“暗礁”或“高低的盤石”。十六世紀時,有一隻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觸礁沉沒於此,於是就以船名Paracelsse作為這一帶的名稱。
1634-1636年,一部航海著作《巴達維亞日誌》寫道:來自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三艘荷蘭船,“維會曾號”,“沙根號”和“格魯特布魯克號”於1634年7月20日前往台灣。21日,三艘船失去了聯係。前麵兩艘船8月抵達台灣,但“格魯特布魯克號”在17度以北,帕拉塞爾群島附近擱淺。價值160000的金幣貨物中隻有83000金幣的貨物為幸存的水手尋獲,其餘沉沒海底,大量海員失蹤。
譚彼爾的《航海記與發現記》(1931年重版)記載:“1688年曾前往中國,航線以采用取道於昆侖道(PuloCondore)為最好,因為這樣可以避開危險的帕拉塞爾大暗沙。
亞曆山大.漢米爾頓《東印度群島新誌》記載:“1690年,一艘葡萄牙船,在帕拉塞爾群島極北的一個地方,沉沒下去,隻有三個人幸存,遊泳到海岸,其餘的人全部遇難。幸存者靠著破船板上的麵包屑之類的東西度日,後來遇到一艘船,才因此去往澳門。……在這個海域的島嶼,越靠近海岸線航行越沒有危險。海域中的島嶼都是沒有人居住的,看起來,像一包包燒焦了的礁石群。我經過此處時,距它在一英裏之內,這一串串全部來自帕拉塞爾的危險灘,與其說是群島,不如說是礁石群。長約130裏格(約400海裏),寬約15裏格(約45海裏),僅其兩端才有一些島嶼。而礁石群之間,便是著名的危險區,究竟具有多大的危險,目前還不明了。”
法國聖方濟會教士弗洛吉乘海後號於1701年到達中國,他寫道:“帕拉塞爾是一個長約100多裏格(約300餘海裏)的令人可怖的亂石灘,因為從古至今在這裏經常發生沉船事件而使它具有惡名,它是沿著交趾支那海岸分布的。海後號第一次到中國的旅行中,險些在此地喪生。”
臭名昭著的帕拉塞爾群島,如同美洲的百慕大三角一樣,在東南亞吞噬來往的船隻,這引起了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皇家地理學會會員們的注意。直至1808年,1815年,英國孟買海軍羅斯船長兩次對西沙和海南附近區域進行調查。1817年才把從前的帕拉塞爾區域向北拉長一度,亦即原來的北緯11度,12度至16度,變成了自北緯12度至17度。
這樣做的結果即是帕拉塞爾冒名頂替了現在西沙群島,然而在十九世紀以前的帕拉塞爾區域至今尚未勾銷。十九世紀以後的帕拉塞爾便被錯誤的引用了下來直至今日,用以指代西沙群島,然而原來的那片恐怖的令人生畏的殺人區域,仍在東南亞海域裏蒙上著神秘的麵紗,卻成為傳說,封藏於斯。
而我目前的所在的島嶼就在這片真正的“恐怖的帕拉塞爾”區域之上。這也難怪啟示上要注明是“帕拉塞爾區域”而不是西沙群島,並且還要保密航線,需要專門的人引航了。
我合上書,下樓時發現館中沒有一個人,突然想起二島主說過下午會去風潸崖那邊埋苦老三,我看了下時間,估計現在走過去應該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