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標準成本的分類
標準成本按照其製訂時所依據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分為理想標準成本和正常標準成本。
(1)理想標準成本。理想標準成本是指在最優的生產經營條件下,利用現有的規模和設備能夠達到的最低成本。由於理想標準成本提出的要求太高,很難成為現實,不能作為考核的依據。其作用主要是提供一個目標,指明成本控製可以挖掘的潛力。
(2)正常標準成本。正常標準成本是指在正常的生產經營條件下,根據企業目前的實際狀況,綜合考慮企業正常的消耗水平、銷售價格和生產經營能力,製訂出符合企業實際的標準成本。正常標準實際是結合企業以往實際成本的平均值,去除因生產運作過程中的異常因素影響,而對今後生產成本變動趨勢作出的一種預測和估計。它通常大於理想標準成本,但小於曆史平均成本,經過努力最終可以實現。正常標準成本具有客觀性、科學性、現實性、激勵性和穩定性等特點,在生產運作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正常成本通常也被稱為可行標準。實際上,在進行標準成本分析和管理時,我們所依據的也正是這種具有現實意義的正常成本。
2標準成本的製訂方法
製訂標準成本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它應由企業管理人員組織工程技術、生產、財會、供應、銷售、統計、定額管理、人事部門等有關人員認真分析生產經營的具體條件和市場外部環境,精心選定工藝和材料,確定時間標準,製訂工作計劃,作好經濟技術分析和測定,按產品、零部件、工序製訂正常生產經營條件下的各項“數量”標準和“價格”標準。
製訂標準成本,首先應製訂單位產品的標準成本,然後在此基礎上確定特定業務量水平上的標準成本總額。製訂單位產品標準成本,要分別製訂單位產品的直接材料標準成本、直接人工標準成本和製造費用標準成本。對於每一種常年生產的產品或進行的服務,均應當設置標準成本卡,詳細記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可分為變動性製造費用和固定性製造費用)幾項內容。
3標準成本的製訂程序
標準成本的製訂程序為:先確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標準成本,再確定製造費用標準成本,最後確定單位產品的標準成本。
(1)直接材料標準成本。
直接材料是指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直接構成產品主體的原料、主要材料、外購半成品、包裝物及其他直接材料。直接材料標準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數量標準和直接材料價格標準。直接材料數量標準是指在現有生產技術條件和正常經營條件下,生產單位產品所需的材料消耗數量。直接材料價格標準是指事先確定的取得某種材料應支付的單位材料的價格標準。直接材料標準成本按產品所需材料品種分別計算後彙總,其計算公式為:
單位產品直接材料標準成本=∑某種直接材料定額耗用量×該材料標準單價
例如,生產某種產品需用A、B、C三種直接材料。直接材料標準成本的有關數據及其計算如表1-7所示,求該產品的單位產品直接材料標準成本。
(2)直接人工標準成本。
直接人工是指產品生產過程中直接用在加工產品實體的人工耗費。直接人工標準成本包括直接人工數量標準和直接人工價格標準。直接人工數量標準是指標準工時。直接人工標準工時是指在現有生產技術條件下,生產單位產品所需的直接人工小時數。直接人工價格標準即標準工資率,由會計部門和人力資源開發部門根據勞動合同進行綜合、分析、計算確定。直接人工標準成本應當按零件的加工工序分別計算,然後按產品分別彙總而確定。其計算公式為:
單位產品直接人工標準成本=∑直接人工定額工時×直接人工價格標準
(3)製造費用標準成本。
製造費用是產品生產製造過程中發生的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外的其他有關間接費用及組織和管理車間生產活動而發生的管理費用。製造費用標準成本一般可以采用按單位產品的定額工時乘以某製造費用標準分配率來確定。
由於企業的產品品種多,計算單位不一致,產品產量通常用定額機器工時或定額人工工時來表示。
(4)編製標準成本卡。
將已確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的標準成本按產品加以彙總,以確定有關產品完整的標準成本。企業通過編製標準成本卡反映產品標準成本的具體構成。在每種產品生產之前,標準成本卡要送到有關部門(包括生產部門、會計部門、倉庫等),作為領料、派工和支付其他費用的依據。某產品標準成本卡如表1-8所示。
4標準成本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