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整體目標包括根據企業宗旨和社會責任確定的本年度的關鍵指標,如投資回報率、全年產值、目標利潤、優良品率、推出新產品的狀況等。這些目標的確立,是在全麵分析和判斷基礎上作出的,需要企業充分考慮麵臨的機會、威脅,並結合本企業的優缺點。在確立企業整體目標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要使得整體目標處於僵化狀態,下級部門及員工在根據整體目標確定子目標時,可以結合各個部門及各個員工的實際狀況,作出適當調整,以便製訂的子目標具有較強的自由度,否則,如果一味強調整體目標的權威性,就容易讓下級部門及員工產生強製分派任務的抵觸情緒,進而影響到員工的士氣和心態,致使無法取得他們的全力投入,最終損害到整體目標的實現。
(2)做好協調工作,實現整體目標的順利分解。確定了企業的整體目標後,需要對整體目標進行分解,並將這些分解目標一一落實到相應的部門和每個員工身上,讓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和應承擔的責任。進行目標分解時,要隨時根據目標,作出組織結構方麵的調整,以便各個部門和員工能夠擔負起自己的職責和完成任務要求。目標分解,一方麵要注意落實到位,確保每個目標都有一個明確的責任單位或責任人;另一方麵還要注意確保為每個目標確定衡量指標和完成期限,以便能夠隨時對目標落實情況作出評估,隨時了解目標實現狀況,並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調整。
(3)上下互動,形成對目標成本的充分理解和認同。製訂目標時,如果采取由企業領導人員直接向下級部門或員工分配工作,將目標簡單地分解到各個部門和員工身上的做法,往往是難以收到好的效果的。相反,如果在進行目標成本管理和控製時,隻是一味地從基層部門和員工開始進行目標分析和製訂工作,即先通過基層員工和基層部門的討論,然後再一層一層地向上逐級彙總,通常也難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這一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根據目標管理理論的基本要求,在製訂目標成本時,應該充分體現上下互動的精神,通過多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循環往複的過程,在上下級之間形成充分、有效的溝通氛圍,充分發揮各級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集思廣益,最終確定出合理的成本控製目標。這樣,通過這種上下互動,通過上下級之間、各部門之間相互作用,就可以實現整體目標之間的協調,確保製訂的分目標具有更強的可行性。在這一反複進行的協調循環中,上層領導就會從中發現新情況、新問題,找到新機會,從而及時采納基層部門和基層員工的意見和建議,對整體目標形成更為明確的認識和判斷,最終確定出更合理、更可行的目標。同理,在這一互動過程中,基層部門和員工也會對企業整體目標、企業麵臨的優劣勢等宏觀狀況形成清晰認識,從而更好地形成整體意識,自覺地接受上級領導的指導和幫助,通過與其他部門的協作,更好地完成對目標成本的管理和控製。
(4)設定的成本控製目標,既要先進又要合理。進行目標成本控製,也要遵循目標管理的基本原理。因此,在設定目標成本的控製目標時,一方麵要體現出企業具有的優勢地位,體現出企業內部存在的潛在優勢,確保製訂的成本目標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從而能夠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讓員工感受到一定的壓力,最終實現高水平的成本控製;另一方麵要注意結合企業麵臨的競爭狀況、政策環境和資源狀況等相關因素,確保提出的目標切合實際、具有可行性。否則,如果製訂的目標超出了企業具備的實力需要,就會挫傷員工的積極性,致使員工失去信心,無法發揮出應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致使目標流於形式,無法取得較高水平的成本控製目標。總之,在進行目標成本控製時,一定要充分把握目標成本控製中蘊涵的目標管理的原則和精神,自覺運用目標管理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做好目標成本製訂和實施工作。
(四)標準成本控製
標準成本是事先通過科學的研究分析和精確的技術測定而製訂的、在正常經營條件下所應達到的一種“目標成本”。標準成本是一種科學的“預計成本”,是衡量和判斷實際成本的尺度。標準成本是編製成本預算、進行成本支出控製、半成品的內部轉移、進行成本差異處理、實施成本考核等的基本依據。在生產過程中,應不斷地將實際消耗量與標準成本進行比較,計算成本差異,分析差異原因,采取控製措施,將各項成本控製在標準成本範圍之內。因此,確定標準成本、進行費用預算、作出差異分析就成為標準成本控製的主要內容。進行標準成本控製時,首先需要通過科學的研究分析和精確的技術測定,確定出標準成本;然後以標準成本為依據,對實際成本作出衡量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