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1章 生產經營管理(7)(2 / 3)

企業的生產能力同步策略是指生產能力與市場需求的增長相當接近的情況下采用的策略。采用這種策略的企業,在擴張生產能力方麵會更加的穩健。按照預測的市場需求,可以根據50%的概率造成生產能力不足,50%的概率造成生產能力閑置來增加企業的生產能力。當企業的生產能力短缺時,造成的主要後果是失去一定數額的銷售機會。反之,當企業的生產能力過剩時,造成的主要後果是資金的占用與浪費。企業的生產能力同步策略,是當出現了這兩種後果時,其機會成本和過剩成本相差無幾。

3企業的生產能力滯後於市場需求的時間選擇

企業的生產能力滯後策略是保證生產能力充分利用的策略。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生產能力的最大化使用,生產能力要經常性地保持一個負的緩衝。采用這種策略,主要適合於生產能力過剩,相對於缺貨來說是非常不合算的企業。這是一種較為保守的策略,即寧可承擔失去銷售機會的風險,也不願承擔因為生產能力的閑置而形成投資增加、利潤下降的危險。這種策略有時候會損害長期的市場份額,特別是當競爭對手采用更大的能力形成較為強大的正緩衝,並且市場需求超過生產能力時更是如此。

(二)提高企業生產能力的主要途徑

1改善設備利用時間

改善設備利用時間的具體措施:及時安排用工,安排工程;改進生產技術準備和生產服務工作;加強勞動紀律;加強設備的維護保養;合理規定設備開動班次;拉長設備的修理間隔期;縮短修理時間。

2減少設備的停工時間

減少設備的停工時間的具體措施:改進工作班製;更好地利用日曆工作時間;增加工作班次;做好生產技術準備;做好原材料、工具和動力等供應工作;減少設備的停機損失。

3提高設備利用強度

提高設備利用強度的具體措施:改進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減少調整設備的時間;減少廢品損失;縮短設備的非工時;采用先進的操作技術;改善生產組織;技術革新;實行產品標準化。

4增添和充分利用生產麵積

增添和充分利用生產麵積的具體措施:合理布置設備;合理安排庫存在製品、半成品、生產場地的麵積;改進工件的運輸路線;減少企業的非生產占用麵積。

5消除設備的非整套性和生產的不均衡性

消除設備的非整套性和生產的不均衡性的具體措施:合理組織設備的均衡負荷;增加固定資產的利用數量;適時進行設備的更新改造;加強對外生產與協作。

在現實企業的生產運作活動中,企業並非總是在擴展生產能力,即使是成長型企業和成功經營的企業,也會適時、適當地削減企業的部分生產能力。比如說采用生產能力的外包、剝離企業的一些運營活動、裁員、賣掉或者出租部分設備與設施等。然而,出於企業對自身所處的社區責任感,大多數企業會僅僅將一些缺乏效率的或者是與企業自身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能力外包,如果未來企業的資源明顯地閑置或過剩,企業一般會試圖將新輸出與現有輸出混合起來,而不是采用外包生產能力的方式。這時候,企業往往需要結合候選輸出的生命周期與季節性的需求周期進行分析。

生產運作控製

生產運作控製是企業生產運作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職能,是企業生產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產運作控製就其本質而言,就是連接企業生產與生產目標的橋梁,它對實現企業生產計劃、實現企業生產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生產運作控製的概念

生產運作控製指的是在生產過程中,按企業既定的目標、計劃、標準,通過監督和檢查生產活動的進展情況和實際成效,及時發現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以保證目標和計劃實現的一種手段。在生產運作控製中,控製的對象是生產運作過程,控製的目的是為實現預期的生產計劃和預期的生產目標。具體地說,生產運作控製是指通過對各生產階段的流程加以控製,以便能在預定的時間內,以最低的成本,生產出合乎規格要求及預定數量的產品的一項重要的生產運作管理職能。生產運作控製的目的,一方麵要保證生產過程能夠得以順利而協調地進行,另一方麵要保證能夠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等資源投入,有效地完成預定的生產任務。它是生產運作管理係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來講,生產運作控製概念有狹義說和廣義說兩種。狹義的生產運作控製主要指的是對企業生產活動中生產進度的控製;廣義的生產運作控製包括從生產正式開始前的生產準備到具體的生產過程中的生產組織,直至產品產出後完成入庫的整個過程的控製。這其中包括生產計劃的製訂、生產進度控製、庫存控製、質量控製、成本控製等相關內容。本書所講的生產運作控製,就是從廣義說的角度進行分析和介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