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0章 財務管理(30)(2 / 3)

(1)在自然或物理形態上能夠明確辨認,即成本中心是企業內部一個組成部分執行特定的任務,有明確的活動空間。

(2)投入和產出能夠計量。在企業管理中,“能夠計量的東西才是能夠控製的東西”。在這裏,所謂能夠計量就是說能夠用數量表示出來。多數情況下,成本中心的投入或者產出總是可以計量的,但也有些情況下它們可能都不能計量。這時,需要采取一些變通辦法進行處理。

(3)由專人負責。每個成本中心都有一位負責人。成本控製歸根到底是對人的控製,因為物是人來使用的。公司的經理們無法直接左右產品或服務的成本水平,他們能夠做的隻是影響那些決定成本是否發生以及如何發生的人。成本權力、成本責任以及相應的利益都必須具體地落實到成本中心負責人頭上,成本控製才能奏效。

典型的製造企業按組織單位可分成基本生產、輔助生產、銷售、采購和職能處室五類部門,可以歸並為生產和服務兩大類。生產部門隻包括基本生產,但按照生產步驟可以分成若幹個生產部門。服務部門包括輔助生產、銷售、采購和職能處室,這些部門的基本特點是它們的成本最終要分配到基本生產部門。根據這種情況,人們習慣上將典型製造企業的成本中心也分成生產成本中心和服務成本中心。

二、成本標準的製訂

成本標準也稱成本指標,它是為成本中心的負責人設定的成本責任,通常是按照成本中心所生產的產品或半成品來計算。確定成本標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將成本標準確定在什麼水平上。在嚴格意義上,成本標準是指在標準工作條件下,生產某種產品應當發生的成本,通常根據企業已經達到的生產技術水平,經過精密調查、分析和技術測定或動作時間研究來製訂。這樣製訂的成本標準稱為“理想標準”。人們通常是達不到的,隻是將其作為衡量實際成本水平的基準。另外一種成本標準的水平稱為“可行標準”,在這個水平上,標準成本也充分兼顧到那些不可避免的耗費和損失,是一種在現有條件下經過一定努力有可能達到的成本標準。經驗表明,選擇成本標準水平是一件很困難但非常重要的決策。在實務上,更多企業傾向於可行標準水平,我國提倡先進平均數(或稱平均先進水平)有一定道理。對具體企業來說,還是要“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任何選擇都必須符合企業具體情況。

那麼,如何按照成本中心所生產的產品或半成品確定成本標準呢?一般分生產成本中心和服務成本中心兩類部門進行。由於服務成本中心的成本最終要分配到生產成本中心,這裏主要討論生產成本中心的成本標準的確定。

生產成本中心的成本標準就是該中心所生產的產品的成本標準,包括料工費三項,用公式表示為:

產品的標準總成本=標準直接材料總成本+標準直接人工總成本+標準總製造費用

如果該生產成本中心隻生產一種產品,那麼,產品的標準總成本就是該生產責任中心的責任成本;如果生產多種產品,那麼,該生產成本中心的責任成本則是這多種產品的標準成本之和。接下來,我們按料工費依次介紹生產成本中心產品標準成本的確定,而其中的關鍵又在於確定單位產品的標準直接材料成本、標準直接人工成本和標準製造費用。

(一)標準直接材料成本

單位產品的標準直接材料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單位產品的標準直接材料成本=單位產品標準耗用量×價格標準

其中,直接材料的標準耗用量標準,通常由工程部門或產品設計部門擬訂,在中小型製造企業,所需材料的數量也可由管理人員決定。如果準備生產的產品成本資料不夠翔實,可先就材料的種類、規格等加以分析,決定數量標準,但其中要包括難以避免的損失及必不可少的消耗。

如:A公司生產某產品需要甲材料,生產單位產品所需的數量標準,可確定如下:

材料用量清單32千克

允許損耗量03千克

則每單位產品標準耗用量35千克

從上述公式看,為了計算單位產品的標準直接材料成本,我們必須確定單位產品標準耗用量和價格標準兩個因素。價格標準一般是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本企業各個部門現有成本水平並與有關部門協商確定,內容包括發票價格、運雜費、檢驗費、正常損耗、丟失材料、購料折扣等成本。價格標準通常由會計人員征求采購部門的意見後製訂,該標準應當能反映當前的市價及未來市場變動的情況。如:

甲材料的每千克購買價格300元

運費020元

檢驗費020元

購料折扣008元

每千克甲材料的價格標準為:332元(300+020+020-008)

材料的數量標準和價格標準確定後,將每一種材料的價格標準與數量標準相乘即為材料的標準成本。那麼甲材料的標準成本,可計算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