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朝鮮前的中美情報戰
精華選讀
作者:金誌宇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深深卷入這場戰爭的美國,密切關注著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這場戰爭的態度,采取多種情報偵察手段,試圖判明中國動向。中國麵對美國的刺探行動,也采取了有力回擊措施。圍繞中國出兵朝鮮,雙方展開了一場精彩的情報戰。
美國對中國開展全方位情報偵察
朝鮮戰爭爆發前,美國對新中國的情報偵察工作就已經開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情報機關依托戰爭期間在中國建立的情報組織,把觸角進一步伸入到中國的各個角落。1946年7月,在華調停國共內戰的馬歇爾致信美國陸軍參謀長艾森豪威爾和駐華美軍司令魏德邁,建議在美軍撤離中國後,由美國第七艦隊直接指揮駐華情報小組。這個建議得到美國高層的首肯,在華情報組織隨即改稱“第44海外觀察隊”(簡稱ESD44),並以美國陸軍聯絡團的名義活動。1947年7月,美國中央情報局成立後,ESD44成為它在華的主要情報組織,在中國各地廣泛派遣了情報人員。
在毗鄰朝鮮的中國東北地區,美國的情報工作主要是由其外交機構組織實施的,例如:在沈陽,美國總領事館組建了以日本人佐佐木弘經為首的間諜網;在大連,美國領事館吸收旅大公安總局幹部陳其仁為其秘密工作。因為當時美國政府頑固堅持扶持蔣介石的立場,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駐中國各地的美國外交機構的日子並不好過。中共在接管各地政權後,隻承認原來的美國外交官是普通僑民身份,並采取了“一看二擠”的方針,對他們的活動進行監視和控製,美國駐在東北的外交機構隻得相繼閉館。在朝鮮戰爭開始前後,大連、沈陽、北京、天津等地的多個美國間諜組織被破獲,美國在華的ESD44情報網的運作受到了嚴重影響,在人力情報方麵不得不依賴於國民黨政府敗退時潛藏下來的情報人員。
中國的情報工作更高一籌
早在1946年1月,當時負責情報工作的中共中央社會部即派員到大連建立了市委社會部(又稱大連情報局),把開展國外情報工作作為該部的主要任務,集中了一批有對外工作條件的情報人員,利用大量遣返僑民的機會陸續派遣出國,並運用迂回曲折的辦法,通過多種途徑,打通了對國外情報關係的交通聯絡,在重要目標國家和地區初步建成了完整的情報組織。在東北亞方麵的工作開展得最早,也取得了很好的情報效果。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中央社會部逐步在沿海和沿邊地區建立情報機構,推動了對外情報工作的開展。新中國成立後,對外情報工作得到中央高層的高度重視,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組成機構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負責對外情報工作的情報總署,由開創此項工作的鄒大鵬擔任署長,直接對周恩來總理負責。
對外情報工作的開展,首先就在出兵朝鮮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朝鮮戰爭開始後,情報部門密切關注朝鮮半島局勢,積極搜集有關情況,並整理印發了一批資料,例如政務院情報總署集中編印了《南朝鮮人物介紹》《美國在遠東軍情》《美帝目前軍力》《美國侵略朝鮮的經過》等情報資料,對於各級軍政機關了解朝鮮戰爭局勢起到了很好的參考作用。同時,對在朝美軍的番號、駐地、部署等都獲得過重要情報。
1950年8月初,中央軍委作戰部門在對朝鮮戰局分析中發現:被壓縮到朝鮮半島南端的南朝鮮軍隊和美軍沒有反攻的跡象,反倒從美國向遠東調遣了包括登陸艦在內的大批艦艇;同時,在日本又組建了新的部隊。就此,有關部門判斷,美軍有可能在朝鮮軍隊後方實施登陸作戰,從而加強了有關情報的搜集。8月23日,情報部門獲悉美軍“一支部隊以仁川、鎮南浦為假想目標進行登陸作戰訓練,並已處於待命狀態”。這一重要情報上報後引起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認為美軍極有可能在這兩地實施登陸作戰,一旦得手,將切斷朝鮮後方與前線部隊的聯係。幾天後,朝鮮人民軍副總參謀長李相朝訪問中國,中方將這一判斷告訴了他,但並未引起朝鮮方麵的重視。結果在9月15日,由麥克阿瑟親自指揮,美軍在仁川實施了登陸,將朝鮮軍隊前後方的聯係切斷,朝鮮戰局發生了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