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兵朝鮮前的中美情報戰(2 / 2)

同時,軍委的技術偵察部門也抓緊進行入朝作戰的情報保障工作。據負責此項工作的戴鏡元回憶:“10月15日組建了東北軍區某局,由肖榮昌同誌任局長兼政委,沈昌榮同誌任副局長;11月13日又組建了赴朝工作隊。”由於朝鮮戰爭中對美軍進行技術偵察的相關史實尚未見諸公開報道,這段曆史還無法補上,但根據後來毛澤東主席評價技偵部門在朝鮮戰爭中的表現,“我方對敵人的部署、實力、行動、位置等均甚明了,情報密切配合,誌願軍如虎添翼”,由此,技術偵察獲得的情報成果也可見一斑。

中美圍繞出兵朝鮮展開情報對決

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是否會出兵支援朝鮮,成為美國情報機構關注的核心問題。在情報偵察領域,美國占有優勢的還是其技術偵察手段,所以美國首先對中國開展了無線電技術偵察。

朝鮮戰爭前,在東北的解放軍部隊數量不多。1950年7月,在美國出兵朝鮮後,為了防止朝鮮戰爭對中國可能的影響,中共中央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從湖南、河南、廣東、廣西、上海等地調集25萬人的部隊,陸續集中到中朝邊境一線。這樣大規模向東北邊境地區調集部隊的行動,當然引起了美國情報機關的關注。通過截取獲得的中國國內通信情報,美國負責搜集電信情報的武裝部隊安全局很快發現了許多中國陸軍部隊從中部地區調往東北;到9月份,武裝部隊安全局進一步發現駐在中國南方的軍隊也開始調往東北。此後,關於中國向東北調動部隊的消息不斷上報到美國高層。

雖然當時中美之間技術差距很大,但從戰爭中不斷總結經驗的中國領導人,已然認識到了無線電通信泄密的潛在威脅,所以采取了比較科學的應對手段——使用有線電,在出兵朝鮮的行動中更是普遍使用了有線電通信,從而使美國未能從無線電通信中截獲中國出兵朝鮮的關鍵情報。

美軍在朝鮮戰爭中保持的空中優勢也被應用到對中國的偵察上來。仁川登陸後,美軍開始派遣偵察機到中朝邊境以至中國境內進行偵察,密切關注中國是否有向朝鮮調動部隊的跡象。而中國軍隊對付空中偵察的經驗更為豐富,10月18日,彭德懷以毛澤東名義發出指示“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四時即停止,五時以前隱蔽完畢並須切實檢查”。中國軍隊做到了令行禁止,所有向中朝邊境和朝鮮開進的部隊,都采取晝伏夜行的辦法,數十萬大軍秘密開進朝鮮,完全未被美軍飛機發現。直到11月1日,誌願軍部隊對距中朝邊境80公裏的雲山發起進攻時,美軍才發現中國軍隊出現在了朝鮮。

9月8日,美國中央情報局曾作出中國出兵可能性的評估備忘錄,根據“來源可靠的情報報告指出,林彪第四野戰軍的主力部隊由廣東地區向北調動……目前四野的主力部隊要麼在滿洲,要麼正在前往滿洲的路上”。美國也加緊了對中國軍隊動向的偵察工作,美軍在越過三八線向北開進過程中,開始派出特工人員對中國的動向進行偵察。在中央情報局指揮下,由海軍上尉尤金·克拉克率領的偵察分隊,曾到達過鴨綠江口,然後派人四處打聽消息。不久,回來的人報告說,在新義州和臨近朝鮮的中國境內有大規模集結的中國軍隊,還有人說中國將派30萬軍隊到朝鮮。克拉克把搜集到的這些消息都進行了上報,但中央情報局對此卻不屑一顧,直到雲山戰鬥發生後的11月2日,中央情報局仍舊堅持認為:“中共參加朝鮮戰爭,將隻局限於滿洲邊境地區的防衛,並且中共不可能進行公開的大規模幹涉。”

圍繞中國出兵朝鮮的情報鬥爭,是新中國成立後中美之間的第一次情報對決,新中國不畏強敵,情報工作密切配合外交、軍事鬥爭,展開了堅決回擊,最終取得了光輝勝利。○

(本刊編輯部摘自《文史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