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信封是用毛筆寫的,信封稍好一點,寫有黃從隆大人收(用繁體字寫),還寫有“紅軍家信”字樣。有兩個郵戳:第一個是黑色郵戳,刻有“石城”二字,時間看不清楚;第二個是方形的紅色印章,其字跡模糊看不清楚。
2012年11月19日,黃外國、黃國傳把這四封信捐贈給石城阻擊戰紀念館,當館裏工作人員問及此些信為什麼此時才拿出來,黃外國告訴館裏工作人員:2002年4月份曾持信找過當地民政部門,問其子女是否可以享受優待補助,告之不行,就把此些信收藏起來,也有民間收藏家以高價收購此信均被謝絕。時至今日,當聞石城縣新建了石城阻擊戰紀念館,恰逢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經全家商量,把此信捐給石城阻擊戰紀念館,豐富館藏資料。進一步佐證1934年5月至10月初發生在石城境內的石城阻擊戰是由彭德懷、楊尚昆指揮的紅三軍團和彭紹輝、蕭華的紅十五師(少共國際師)等參戰紅軍部隊,也為研究石城阻擊戰期間的赤色郵政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接贈此信後,我們分別查閱了有關史料和到屏山河東村走訪,進一步考證此信的真實性。該地區在蘇區時期是全紅區,毗鄰瑞金葉坪僅45公裏,1931年10月由林彪、羅榮桓率領紅四軍攻打的著名紅石寨大捷在此村打響。從家譜中也查證黃姓與賴性是該村大姓。
“人民共和國搖籃叢書”《中央蘇區經濟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86—87頁:“……為了發展長途幹線郵路,中央郵政總局成立後,決定以瑞金為起點,按軍事重心與交通要道,開設省際和省內6條幹線郵路,每線配遞信員2人,每天兩班對開。1932年7月,內務部又宣布設立特別快遞班次幹線路15條,以適應革命戰爭的緊急需要。這15條特快線是:瑞金—勝利—興國,瑞金—石城—廣昌,瑞金—寧都,……”
中共贛州地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的《贛南人民革命史》第219頁:“……在郵電方麵,贛南蘇區在1931年以前就已建立赤色郵政網絡。1932年5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總局成立,設瑞金葉坪。總局下設省局,省局下設中心局或縣局。縣局轄若幹分局和代辦所。經辦業務有平信、掛號信、快信(普通、特別兩種)、稿件、印刷品、包裹、彙款等。郵票分為半分、1分、2分、3分、8分、1角和欠資郵票等8種。紅軍家信往來一律免貼郵票。……”
《石城人民革命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1931年12月,國民黨對蘇區進行封鎖,斷絕郵政往來。蘇維埃政府為滿足革命戰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於1932年7月建立了赤色郵政。郵路分幹線、支線兩類。石城縣當時有屏山至寧都一條郵政幹線,縣城至大由、龍崗、橫江等區鄉多條支線。沿途還設有遞步哨貫通消息。1934年,縣設郵政局,重要區設分局。開通了石城經石壁到寧化的省際郵路,縣城經小鬆至廣昌、經橫江至瑞金的省內郵路。開辦了平信、單掛號、雙掛號、普通快信、特別快信、報刊發行、貨幣彙兌、電報彙總等業務。紅軍戰士及其家屬由部隊機關或當地政府蓋章後免費通信。”
從黃外國、黃國傳捐贈其父親蘇區時期寫回家裏的信的內容來看,與中央、市、縣級黨史資料相吻合,是一個真實資料的補充說明,其作用和意義巨大,史料收藏價值連城,填補了石城縣赤色郵政沒有史料佐證的一項空白。○
責任編輯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