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親所親曆的莒縣戰役(1 / 1)

父親所親曆的莒縣戰役

往事錄

作者:張兵

我的父親張立誌,今年94歲。他的老家在山東省莒縣小店鄉。那裏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根據地。1938年,一位女共產黨員引導他參加了革命。45年後,他離休了。在離休的日子裏,他經常念叨戰爭年代的那些事、那些人,說得最多的是這張泛黃老照片背後的故事,以及與他合影的那3個人。

1944年11月,山東軍區發起莒縣戰役。莒縣城內駐有1個中隊100餘人的日軍和1個偽軍旅3500人;城內外築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城內建有多座碉堡、炮樓,日軍中隊駐紮在城西最大的碉堡內,周圍是護城河。戰役於14日下午打響。剛從莒縣縣委書記任上調至濱海軍區三分區的副政委王建青負責此次戰役的運輸給養、救護傷員等後勤保障工作。我的父親與他的3位戰友陳淑烈、時維春、李尊雨在他的召集之下,指揮協調運輸隊、擔架隊,並隨時聽從他的應急調遣。由於地下黨組織事先做了縣城偽軍旅長莫正民的工作,攻城伊始,莫即按計劃帶領3500偽軍反正。軍區特務團和縣六團攻入了莒縣城,消滅了正在城內巡邏的日軍一個小隊,部隊全力攻打城西碉堡。然而,日軍憑借堅固的工事,以優於我軍的武器,拚命頑抗。為了攻下日軍碉堡,晚上,戰士中的共產黨員組成了突擊隊。他們依次抱著炸藥包,扛著梯子,千方百計把梯子架到護城河上。碉堡上的日軍居高臨下,直接把炮彈往下投,戰士們衝上去一個,又衝上一個,一個接一個,都被炸得粉身碎骨。由於沒有炮火支援,連續攻打了兩三個晚上,依然沒有打下來。帶領擔架隊到前沿陣地運送傷員的父親親眼目睹了慘烈悲壯的戰場情景。他說,戰士們非常勇敢,前麵的倒下了,後麵的又衝上去,真是前仆後繼。可惜,犧牲太多了!過去就回不來了,不忍看啊!戰鬥進行到第三天半夜,我軍已傷亡1個營的兵力。設在莒縣城南關城樓上的戰役指揮部裏,指揮員們在激烈地討論著。特務團團長堅持再拿上1個營繼續打;陳士榘司令員認為,這場戰役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勝利,這樣打,我們傷亡太大了。經過研究,最後決定,不再正麵強攻,轉為圍困。在城樓底層待命的父親及戰友們不經意地聽到了指揮員們的討論,見證了這場戰役的轉折。在濱海軍區部隊的圍困下,日軍於29日被迫撤退,莒縣城遂告收複。戰後,打掃戰場時,寨裏區的一個民夫從日軍小隊長屍體上拿回一個望遠鏡,上繳給了區武委會主任孫文煥,這個望遠鏡也證實我軍消滅了日軍的一個小隊長。後來,孫文煥將這個有著特殊意義的望遠鏡送給了我父親。1949年,父親南下上海時,作為紀念,送給了留在莒縣任書記的崔煜。莒縣解放的那一天,為了慶祝勝利,父親和3位戰友到縣城南關一個照相鋪照了一張合影。

作為曆史的親曆者,父親一遍一遍地跟我講述他的家鄉解放的過程。也許,這就是他的自豪,他的榮光。而我認為,這更是他的追求,他的信仰!○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