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和劉思齊(1 / 3)

毛澤東和劉思齊

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

作者:丁曉平 方習瑞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開國大典時的喜悅笑容還像五彩的雲霞一樣,飄浮在毛澤東的臉上,半個月後他又迎來了一件大喜事——長子岸英和幹女兒劉思齊在中南海舉行了簡樸而又莊重的婚禮!新中國成立了,革命事業成功了,兒子結婚了,說不定他很快就要當爺爺抱孫子了,這對毛澤東來說真是喜上加喜。

□婚禮上,毛澤東風趣地笑著對毛岸英和劉思齊說:“我沒有什麼貴重禮品送你們,就這麼一件大衣,白天讓岸英穿,晚上蓋在被子上,你們倆都有份。”

這一年,岸英27歲了,按照中國的傳統,這已屬晚婚之列。

說起毛岸英和劉思齊結婚,還有一段毛澤東發火的故事。一年前,他們倆提出結婚時,父親毛澤東不僅不同意,而且還發了脾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毛岸英和劉思齊早在延安時就認識了,還是毛澤東為他們穿針引線的。後來,他們倆經過接觸了解,於1948年在西柏坡定下了終身。熱戀的人兒盼重逢,更盼洞房花燭夜。岸英和思齊也打算早日完婚。於是,兩個人就去找父親,征求毛澤東的意見。他們心想,父親一定會答應的。可是讓他們怎麼也想不到,父親給他們潑了冷水。

毛澤東問思齊:“你正在學習,還沒畢業,現在結婚不怕影響嗎?”

思齊說:“結婚後,我們好好安排安排,不會影響我的學習的。”

“你還小,著什麼急呀。反正我同意你們結婚,等一等好不好?”毛澤東勸道。

聽父親這麼一說,岸英說:“好,聽爸爸的。”

說完,兩個人就轉身走了。但過了一會兒,岸英又回到毛澤東的房間,說:“爸爸,我今年已26歲了,我想結婚以後,好專心致誌學習和工作,這樣,就不必在這方麵花費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了……”

“你的意思,是不是要我同意你們結婚呀?”

“是的。”

“可是,現在不行。”毛澤東當時就衝兒子發了脾氣,“按照解放區的法律,女方必須滿18周歲,男方必須滿20周歲,思齊還不滿18周歲,你們必須守法,不能因為是毛澤東的兒子而有半點特殊。”

看樣子,父親是真的不同意他們立即結婚。岸英心裏就有些不愉快,在父親麵前也耍起了孩子脾氣,一轉身氣呼呼頭也不回地就走了。但過了幾天岸英還是想通了,認為父親說得有道理,於是主動向父親作了檢討。

1949年9月,到了北京後,思齊到了法定年齡,可以結婚了。他倆在征得思齊媽媽張文秋的同意之後,又去征求父親毛澤東的意見。這一次,毛澤東很爽快,立即答應了,說:“我同意,你們準備怎麼辦婚事呀?”

岸英說:“我們商量了,越簡單越好,我們都有隨身的衣服,也有現成的被褥,不用花錢買東西。”

毛澤東卻非常重視,高興地說:“這是喜上加喜。但還是應該艱苦樸素。你們結婚是一輩子的大事呀,我請你們吃頓飯。你們想請誰就請誰。你跟思齊的媽媽說說,現在是供給製,她也不要花錢買東西。她想請誰來都可以,來吃頓飯。”

岸英和思齊經過商量,就簡簡單單寫了一個參加喜宴的名單送給父親過目。名單上有鄧穎超、蔡暢、康克清、謝覺哉等人。毛澤東看了看,說:“你們隻請鄧媽媽不行,請了鄧媽媽,還應該請恩來;請了蔡媽媽,還應該請富春;請了康媽媽,還應該請總司令;請了謝老,還應該請王定國;還有少奇和光美同誌也要請。弼時同誌有病住在玉泉山休息,就不要麻煩他了。婚事簡辦,我完全讚同,就是要改一下舊習嘛。”

就這樣,1949年10月15日,岸英和思齊在中南海舉行了婚禮,成了毛家曆史上多年來少有的一件大喜事。這一天,岸英穿著為外賓當翻譯時穿的工作服,思齊穿的上衣是燈芯絨布的,褲子是半新的,方口布鞋是新買的。晚上,周總理和鄧媽媽,朱老總和康媽媽,還有蔡媽媽等等這些尊貴的客人都歡聚在毛澤東家中,向毛岸英和劉思齊祝賀。

毛澤東這天也少有的高興,不勝酒力的他微笑著頻頻舉杯,給他的老戰友們敬酒。當走到親家張文秋麵前時,他真誠地舉杯說:“謝謝你教育了思齊這個好孩子,為岸英和思齊的幸福,為你的健康幹杯。”

張文秋激動地舉杯回敬毛澤東,說:“謝謝主席在百忙之中為孩子們的婚事操心。思齊年幼不大懂事,希望主席多批評指教。”

宴會快結束時,毛澤東拿出隨身帶來的一件黑色夾大衣——這是1945年他參加重慶談判時穿的,風趣地笑著對岸英和思齊這對新人說:“我沒有什麼貴重禮品送你們,就這麼一件大衣,白天讓岸英穿,晚上蓋在被子上,你們倆都有份。”毛澤東的話還沒說完,大家都忍不住大笑起來。

□毛澤東拉著劉思齊的手高興地說:“七八年不見麵,長成大人了,我都認不出來你啦!你還是我的幹女兒呢,記得嗎?”

說起張文秋,毛澤東和他的這位親家也是老朋友了。早在1927年3月,他們在武漢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籌備期間就認識了。3月5日,在武昌召開了湖北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預備會議。在京山縣委工作的張文秋通過劉謙初的介紹,認識了毛澤東。當時張、劉二人正在熱戀中。1926年參加北伐任第十一軍政治部宣傳科社會股股長並在北伐途中入黨的劉謙初,與毛澤東也是初相識,但他十分敬佩毛澤東的膽識和才幹。北伐軍進駐武漢以後,劉謙初和1926年1月就入黨的張文秋相識,不久相愛了。張文秋是湖北京山縣青樹嶺謝家灣人,1903年出生在一個舉人家庭,15歲時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師範學校,曾參加惲代英、李求實、林育南在武漢領導的五四運動。

認識毛澤東後,張文秋就經常到毛澤東家中做客,和楊開慧也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那時,5歲的岸英和4歲的岸青,兩兄弟天真活潑,張文秋十分喜愛。

張文秋和劉謙初是1927年4月在武漢結婚的。但新婚剛剛過了3天,劉謙初就隨軍開赴前線了。不久,汪精衛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京山縣城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張文秋在暗道夾壁裏躲了3天2夜,後來還是裝死人躺在棺材裏抬出城外才脫了險。大革命失敗後,劉謙初奉命參加南昌起義,因在九江受阻,隻好撤回武漢又轉赴上海。1928年初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年底又調任山東省委書記。1929年3月,張文秋在上海大馬路參加“三八”國際婦女節遊行示威時恰好被劉謙初的好朋友發現,從此失去聯係達兩年之久的夫妻終於有了聯絡。後來經中央同意,張文秋化名陳孟君來到濟南,擔任省委執行委員兼婦工部長,夫妻久別重逢,又並肩幹革命了。

但歡聚不過兩個月,劉謙初又奉中央指示去青島組織六家紗廠總罷工,兩人又分開了。7月,張文秋被捕;8月,劉謙初被捕。在獄中,夫妻受盡嚴刑拷打,遍體鱗傷,但他們始終堅貞不屈。這年冬天,在山東省委的多方營救下,張文秋由於懷孕獲釋出獄。經她哀求,監獄長才勉強同意她和丈夫在監獄中見了最後一麵。夫妻倆的雙手隔著鐵柵欄緊緊地握在一起,張文秋哭了。劉謙初一邊安慰她一邊告訴她趕快設法回到上海去“找媽”——就是找到黨組織。臨行前,張文秋請丈夫給還沒有出世的孩子取個名字。劉謙初說:“不管是男是女,乳名就叫‘牢生’吧。今後不管你們流落到哪裏,要想念齊魯,思念故土,大號就叫‘思齊’吧。”1930年,思齊出生於上海。劉謙初卻在關押了兩年之後的1931年被山東軍閥韓複榘殺害。數年後,張文秋和陳振亞結婚,一邊從事革命活動,一邊撫養小思齊。全國抗戰爆發後,他們帶著小思齊輾轉千裏來到紅都延安。

1938年,劉思齊因在話劇中扮演一對被捕地下黨員的女兒獲得成功,引起了在場觀看的毛澤東的注意,他便詢問是誰家的孩子。當毛澤東知道是張文秋和劉謙初的女兒後,他走上前去,抱著小思齊,並認她做幹女兒。從此,劉思齊經常去毛澤東的窯洞玩耍。第二年,思齊隨繼父陳振亞、母親張文秋去蘇聯,途經烏魯木齊(當時叫迪化)被軍閥盛世才扣留。1943年,陳振亞等被盛世才殺害。張文秋和劉思齊被關進監獄長達4年之久,直到1946年夏才返回延安。到延安的第二天上午,毛澤東看望了從新疆歸來的全體同誌。當他走到張文秋麵前時,他停住了腳步,說:“你回來了,好不容易呀!思齊呢?怎麼沒有見到她?”張文秋就把站在她身後的女兒拉到毛澤東跟前。毛澤東拉著思齊的手高興地說:“七八年不見麵,長成大人了,我都認不出來你啦!你還是我的幹女兒呢,記得嗎?”思齊羞澀地點點頭。

幾十年後,已經改名劉鬆林的思齊回憶說:“1937年我在延安第一次見到了主席,但可惜的是那時我的年齡太小了,隻是在朦朧的記憶中留下了一個和藹可親的伯伯的形象,他輕言細語,笑容可掬。”但這次從新疆回來的見麵是在經曆了生死考驗後的相逢,劉思齊更加難忘。她說:“這次看望是與陽光、自由、歡樂融合在一起的。四年的獄中生活,使我生疏了陽光、隔絕了自由和歡樂。我像久旱的沙漠突然遇見了甘甜的雨露,貪婪地吮吸著;我忘情地享受著這久別的陽光,難得的自由,對我來說是夢幻般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