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孩子嚴格要求。駱嵐老媽媽是1938年參加革命的老同誌,直到離休仍是個處級幹部;妹妹、妹夫直到退休也還是新疆庫車縣的普通職工;84歲的老父親彌留之際要求落葉歸根、回永新老家,但未能如願,後來全家有五口人埋骨天山。如是種種,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我們從將軍身上讀懂了一名從井岡山走出來的老共產黨員,那忠誠事業、公而忘私、廉潔自律的高尚情懷。
——我們景仰將軍一生情係桑梓、建設家鄉的赤子之心,永葆一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將軍對自己家人要求嚴格,對家鄉、對老區人民卻無比情深。革命勝利以後,將軍始終情係井岡老區,牽掛家鄉父老鄉親。對於改善家鄉麵貌、讓鄉親們過上更好生活,將軍無比盡心。20世紀50年代中期,將軍從新疆運送100頭純種綿羊回家鄉,幫助永新縣建立“井岡山羊場”;1986年,永新大旱,將軍又用專列將2000噸汽、柴油及時送到永新,幫助家鄉抗旱救災。將軍先後多次過問井岡山棉紡廠、永新東裏大橋、禾水河護堤工程和郵電大樓等項目建設,想方設法幫助籌措資金。這一樁樁、一件件,體現的無不是濃濃的桑梓情、赤子心,家鄉人民永遠感恩銘記!
讓家鄉人民至今難忘的是,將軍在百忙之中三次回到家鄉。每次回家,將軍都與幹部群眾坐在條凳上共謀家鄉脫貧致富大計。每到一處,將軍總是叮囑鄉親們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改變貧窮落後麵貌。將軍還特別囑咐家鄉的幹部,說“我能為家鄉辦些事,我也想為家鄉辦些事。但是有句俗話講得好,靠牆牆會倒,靠娘娘會老,你們要自力更生,想辦法發展經濟,解決老百姓的發家致富問題”。
——我們景仰將軍,愛戴將軍,牢記囑托建設吉安,努力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將軍雖然已經離開我們12年,但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仍然鐫刻著這位井岡赤子的音容笑貌。去年年底,在省委的重視和支持下,家鄉人民重新修繕了王恩茂同誌故居。院內的老桂花樹旁,安放著由將軍子女鑄造捐贈的王恩茂同誌大型雕像,麵朝西北,遙望新疆。王恩茂舊居的修繕完成,為老區增添了一座精神家園,吉安又多了一個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吉安是一塊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浸染的土地,像王恩茂將軍這樣的革命先輩還有很多。紀念他們,永誌不忘,我們也在追問自己,要以怎樣的努力、實現怎樣的發展來告慰先烈、回報人民。這些年來,在他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在他們灑下鮮血和汗水的紅土地上,吉安曆屆市委、市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以及一大批老首長、老將軍的支持幫助下,井岡大地和全省一樣,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城鄉進步與發展,鄉親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可以告慰將軍的是:將軍的家人後代和將軍一樣亦情係老區、情係家鄉,一直關心著革命老區的發展和家鄉人民。今天,我們在這裏紀念將軍誕辰100周年,再一次深刻感受到將軍的優良家風和精神傳承。
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吉安老區仍然欠發達,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貧困人口還較多,我們肩負的是帶領老區人民與全國人民同步小康的沉甸甸的曆史責任。我們既感到壓力,也感到幸福,因為像將軍這樣的革命先輩一直在注視著我們,鞭策著我們。我們唯有深懷對將軍和革命先輩的崇高敬意和對老區人民的濃厚感情,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一任接著一任地幹,一步一個腳印地抓發展,牢牢把握蘇區振興發展、羅霄山片區扶貧攻堅和吉泰走廊建設三大曆史性機遇,努力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吉安,以老區的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和真正惠及老區群眾的發展來告慰將軍,告慰革命先輩,報答老區人民。我想,這就是我們對將軍最好的紀念。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