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坐視不理(1 / 2)

聽到了吳三桂稱帝的消息,程孝廉倒是沒有太大的感覺,在他的心中,吳三桂肯定會稱帝的,隻不過好像比記憶中早了一點。

如果程孝廉現在手中有一本曆史書他就會發現,不是早了一點,而是早了一年多的時間,曆史上,在康熙十七年三月的時候,吳三桂便在衡州稱帝了。

隻是若程孝廉手中有了這本書,必定會十分疑惑,明明在他的努力下吳三桂早起兵了一年,怎麼還不如晚起兵活得時間長了呢,按道理來說,他現在比曆史上的形勢好了很多,別的不說,就說陝西那邊,當初王~輔臣可是沒怎麼打仗就投降了,如今滿清已經在潼關下麵消耗了近十萬的兵力了。

這也不怪程孝廉不懂,原因很簡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吳三桂當初在曆史上形勢危急,所以硬撐著上馬作戰,身子骨也很強健。但是現在不同了,自從打開了江南的通道,吳三桂便過起了犬馬聲色的生活,這種生活最是耗費身子骨。再加上他也不願意再江南待著,人家都說江南好,他直接的隋煬帝在江南被人砍了腦袋,所以說什麼也要回到衡州,這地方現在也算得上吳三桂勢力的腹地了,可以安心享樂。

但是他已經六十五歲了,身子骨終究是撐不住了,他自家人知道自家的情況,如今最大的願望就是過一過做皇帝的癮。

對於他這個要求,夏國相和胡國柱立刻無條件滿足,吳三桂要是不稱帝,憑他倆的威望,很難把吳世璠扶上地位,如今吳三桂願意稱帝,到時候吳世璠隻是個繼任者,他們兩個也不用再費功夫了。

就這樣吳三桂在衡州稱帝,立了吳世璠做太子,又留下了兩個輔政大臣夏國相和胡國柱,也算是安排好了身後事。至於遠在雲南麵壁的侄子吳應麒,他好像已經忘了這個人。

倒也怪不得他無情無義,身為一個相當優秀的政治家,他當然知道不能讓朝中一家獨大的道理,否則他那孫子必定會被人架空,不過他絲毫不擔心,因為夏國相姓夏,胡國柱姓胡,他們之前之所以精誠合作,那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和共同的利益,一旦吳三桂身死,他們的聯盟立刻就會分崩離析,到時候吳世璠便能在中間製衡。

至於為什麼不留下吳應麒製衡,吳三桂心中的想法很明確,吳應麒隨他征戰多年,他的一身本事也學了個六七分的樣子,若是他真的勢大,吳世璠未必鬥得過他,畢竟他也姓吳,甚至他要拉攏夏國相和胡國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基於這個原因,吳三桂選擇將他打發回了老家,就等著吳三桂死的那一天捎上他陪葬。

可以說吳三桂為了這個孫子算得上是費盡心機,安排了一條康莊大道,隻要他的孫子懂得製衡之道,想要圖略天下有些困難,偏安江左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隻是可惜吳三桂沒有聽過一句話,秦皇築萬裏長城,關不住西河之巨鹿;孫皓鑄千層鐵索,挽不住南下之晉航。不過有一句劉禹錫的詩詞他一定聽過,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所有這些都被一個年老的人用假象蒙住了自己,他不去想自己孫子有沒有能力降服那兩頭巨獸,隻是一廂情願地認為,他吳三桂的血脈,再差也不會差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