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向,變化無常,以輕疾製敵者也。”主要指戰術方麵的運用。代表作有《尉繚子》。包括陣法、計策,代表人物就是項羽。
兵陰陽者,“順時而發,推行德,隨鬥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指的是左右戰場的地理、天象等外在環境因素,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對天時、地利的利用。代表人物比較多,如諸葛亮、韓信、司馬懿、張良等人。
兵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利攻守之勝者也。”指的是士兵單兵訓練、武器裝備等的創新發明和使用方法等。甚至包括,征兵對士兵的選拔、部隊的日常管理方法,軍紀,帶兵心理學、甚至與戰馬的飼養,軍事醫療、軍糧開發後勤保障、等一切軍事基礎學說。
比如說兵權謀,兵陰陽,兵形勢軍事學說中相對抽象的部分,兵技巧是軍事學說中最具體的部分,可謂習之就可馬上用之。即上手難度低,隻要照貓畫虎,就能拉出一支有軍隊模樣的人馬,是實際操作簡單,對主將心理、學識、判斷能力要求最簡單的學說。
兵家四派的學說,並不是單獨孤立,而是相互緊密聯係的,曆代著作,是因為側重的同容和各個內容篇幅比重不同,因其中比重多的最多的一部分,而被人定兵權謀,或是兵技巧,或是兵形勢,兵陰陽。
兵家四派,可以是代表軍事學的四個要素。奪取軍事戰爭勝利,是需要這四個要素必須緊密聯係,聯合運用,才能取得勝利的。
所以兵家學問流行時,出將入相不分文武。而現在,武人地位低下,學兵陰陽裝神弄鬼、學兵權謀籌劃天下大事都是用不上的,反倒會給自己招引禍端。
當世名將的判斷標準已不如古代嚴格,現在的名將能發揮兵形勢兩軍交戰之際取勝;通兵技巧能練兵強兵,就是公認的名將。可兵技巧是最燒錢的,講的就是訓練、軍械研發,而衛所軍普遍又是兵將分離,導致擅長兵技巧有實際練兵經驗的人,很難指揮自己訓練的軍隊去作戰。
兵技巧才是兵家各種學說運用的基礎,所以現在的軍界不缺會兵形勢的人,武官不行還有懂軍事的兵部係文官撐場麵。
正因為衛所軍的操訓、領兵分隔,戚繼光才不在意自己訓練的班軍被瓜分,因為傳統如此。嚴格來說,班軍應該是本衛衛僉事操訓,衛指揮或都司府下派的專人負責統率去執行軍務。戚繼光自己練兵又統率,是不符合兵製的,也是此時朝中默認的方式。
這也是趙期昌死守著捕倭軍番號不丟的原因所在,捕倭軍在軍製裏是衛所軍裏對正軍的補充,性質與墩軍、守軍、屯軍一樣,都是佐貳性質。軍製裏,衛所正軍就是班軍,班軍訓練是本衛官員,率領的卻是都司府下派的人,這就是兵將分離製度。
而捕倭軍是對正軍軍務外補充的一種協助軍種,不是正軍,自然是本衛人自己訓練,自己率領,保證了軍士熟悉軍官,軍官熟悉軍士。
真正要等兵技巧發展,還需要募兵製大行其道,壓製衛所軍製後,在軍官、軍士訓練、指揮關係綁死後,才會得到大發展。
如果彭黯能給趙期昌從兵部討來募兵編製,趙期昌還不一定去幹。雖然軍餉更好,也能保證對兵權的控製,可朝廷花大代價搞出的募兵戰兵營,不是給你養老的,是全國各處都要跑的救火隊。趙期昌才不願意放棄家族基業發展,過到處跑,到處因排外而受氣的窩囊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