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將門的大爭之世(3 / 3)

“有錢有軍功,還怕拉不出一支強軍?”

事情很簡單擺在麵前,有兩點最重要的東西是無法改變的,那就是一個能帶著捕倭軍打勝仗的人,一個能讓下麵弟兄拚命的人。歸根結底,事情都是人做的,缺的無非一個指揮者,以及一幫肯拚命的人。

趙期昌的話,王文澤、於學文是理解的,這個道理天下衛所子弟都懂。可太過困難,缺乏條件很容易夭折。

就說趙期昌這話的基本環境,那就是需要符合實力的戰鬥,戰鬥場麵稍稍大一點,就能傾覆這個計劃折掉一代人,比如這次慘敗的各衛;僥幸一路成長起來,朝廷那裏給出的籌碼更大,更有名義,這種難得的指揮是留在本衛抗旨,還是去做高官?

軍中形勢複雜,能不能保住軍功還是兩說。就這次還好,在棲霞,是歸屬登州府管理的,上麵有朱應奎,又是登州衛地盤,標營那邊王道成還是熟人,這才有公平買賣的餘地。否則搶了你的軍功,也是白搶。

這話,形勢上是對的,可路太難走,幾個必要的條件不能釘死,指揮、和軍隊稍稍出一點問題,就會半路夭折,被上頭人拆散。

對於一個衛這樣的大環境而言,很難集體富貴;唯一具有操作性的就是朝廷認可的家丁私兵,這樣才能保住最根本的一點,那就是兵不離將將不離兵,可也有數量限製。

將門模式是所有衛所軍官家族有點誌氣都會走的路子,而以衛所模式來發展,受朝廷鉗製的地方太多。練好一支強軍,眨眼就敢給你調走,調到長城上吹風去。

其實,趙期昌也隻是心懷不滿說幾句,他眼前也隻能走將門的路,自家站穩了才好扶植衛裏各家,相互合作是衛所內軍官家族的常見路子。

張家也是這個路子,趙期昌也隻能走這個路子,兩家現在唯一的矛盾就是領頭問題。

武宗時期武人地位突然見漲,而現在戰事不斷,周邊四維、內部都有戰爭,明顯是武人的大好時機,可武人的地位自本朝以來,就一直下滑。

登州衛這裏的軍官圖謀自救、富貴,天下各處衛所有點誌氣的明眼人也在自救,家中子弟要麼拚命的讀書期望於科舉,餘下的隻能走從戎的路子。

這是一個受形勢逼迫,衛所內部開始變化的時代。而幾十年後,最成功的則是大同右衛,這裏將門成片,形成壟斷西北五鎮的將門集團,遼東那裏也有遼東將門集團。

而眼下,趙期昌要走的則是登萊將門集團,並成為領頭羊。

他為了合法擁有大量家族私兵,已經給慶童、趙顯解除奴籍,錄名族譜。這兩個人將以趙家宗族子弟的身份領軍,成為將門有力分支。

但道路還非常遠,趙期昌有時候看《三國誌》,李典這個五子良將中最不出名的一個人,被遷徙到鄴城時,光家中直屬部曲就有幾萬人。這還隻是最不出名的一個人,趙期昌感覺自己要走的路太遠了。

他不知道,未來幾十年有西北王麻家,遼東王李家,西南劉家、東南還有一係列將門,此時都在奮力拚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