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建莊籌劃(3 / 3)

腳下岩石不是一體,而是一片片疊在一起的。尋個合適的地方開挖,在趙期昌眼中火燒、冰水一激,一塊塊的頁岩就開了。

還不行,那就從上方打石眼子,埋火藥進去搞。反正是頁岩,打石眼子反倒更簡單。可能一層層鑿不碎,反倒是上麵敲兩下,就能打碎。

也正是紅石山一片片很大、方便開采的頁岩,才讓趙期昌下定決心修一個牢固的大莊子。

周邊小山上,現在根本用不上石匠開采、打磨,也用不著打磨方石,一輛輛的牛車就在山腳下將風蝕掉落的頁岩裝車往回運。

幾處垂直峭壁處,挖開頂端植被、土層,勞動的丁壯用撬棍就能將一片片很大的頁岩撬落,較大的頁岩摔落過程中摔成方便運輸的小塊。

其實,修外牆也用不上太多頁岩,在現在的修建技術上也隻有地基需要一些石頭。牆體都是板築後包磚,真用不了太多石頭。

之所以大力采集頁岩,是為了用這個東西鋪路,作為磚料的補充。

燒磚才是大頭,現在挖磚窯用不了太多人,為免浪費勞力,隻好去采集頁岩。

趙期昌看重這些頁岩,就是想修建自己宅院時,修一道頁岩鋪徹的牆基。靠近紅石山,方便取材罷了。

再說,他也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修建自己的小城。

不論是造石壩,還是開掘都是重體力活,不是幾句話就能決定的,成本實在是太大。

如果超過趙期昌的預期,那隻能從北邊泉溪入海的地方建造引水渠,繞一個大圈子。可地形是南邊稍高一點,而且水源等於在外麵。

若是建造石壩後,能蓄水,直接從山上引水以後也能保證水源安全。隻要莊子修好,這座小山包就在莊子控製範圍內,自然也能控製住水源。

重新大致勘探地形後,趙期昌開始仔細測量數據,忙到中午還沒完成。

清涼泉溪在石縫中涓涓流淌,幾個人坐在麵南向陽的位置等午飯送來。

兩腳泡在水裏,慶童一骨碌從光滑圓石上起來,指著對麵要開鑿的山壁道:“老爺,不若先開鑿,說不得能打出一眼好泉。”

一番勘探,已經確定了水渠開鑿方式,此前初步計劃是從上頭一層層往下挖,直到挖夠尺寸。但土方量太大,改聽趙財的意見,進行兩頭掘洞。

挖掘也不長,大約不到八丈。按趙財的預估,十個人分兩組分頭掘進,保證工具更替,完全能在半月內掘通。

趙財的話是有底氣的,早年他們跟著趙鼎明作為班軍番上京畿。班軍這個編製基本上什麼都幹,包括在昌平群山中給曆代皇帝修陵。

嘉靖皇帝還在,與所有皇帝一樣就忙著給自己修陵。趙鼎明主仆一幫人作為班軍,三年裏輪值三次,每次半年,差地死在山裏。

頁岩因為分層、不滲水特性,的確能保存大量水資源。

趙期昌看一眼慶童:“自己開一眼山泉?”

打井都不見得有水,更別說山裏找泉,在山坳裏還有可能。

慶童笑著:“老爺,管家懂行,咱都知道這掘洞比造壩省功夫。可旁人不知,咱先將洞掘了,後麵造壩時人人也好說話。”

趙期昌不覺得有這個必要,還是點頭應下。

對麵小山包上趙大忠露出腦袋、身子呼喊:“老爺!衛衙門遣人傳話,說是明日一早開會。”

“人呢?”

趙大忠指著南邊:“是去威海衛的商隊捎來口信,都已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