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將生活與工作融合(1 / 3)

第一節 在枯燥中找尋快樂

生活,在一天天地延續。有時候,你會壓製不住地覺得日子過得太平淡了,平淡得有些枯燥,一天天的隻是重複。工作中表現得更明顯,在適應了自己的工作環境之後,每天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到點來,到點走。寫寫報告,打打文件……雖有些枯燥,但你又逃脫不了。這時就需要你學會在枯燥中找尋快樂。

每個人都有對某件事情喜好和討厭的獨特見解。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對某件工作的喜歡程度和對某件工作的討厭程度,往往是由於個性的不同而形成的。如有的人喜歡與人接觸,與來訪的客戶談笑風生,侃侃而談,使客人感到猶如身在朋友之中;有的人喜歡在熱鬧喧嘩的環境中穿梭,可以盡情地表現自己遊刃有餘的本領;有的人則喜歡在安靜的環境下全身心地工作。因此,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決定了對工作的看法不同。但無論如何,要學會把枯燥工作視為一場刺激而又富有挑戰意味的遊戲,可以把工作分成幾個階段,畫成一個樓梯形狀,按照工作的難易程度編排順序,每完成一項就在相應的樓梯上塗滿顏色。當所有的樓梯都被塗滿顏色時,也就是你做完所有難做工作的時候,那時你站在樓梯頂上,麵對被征服的工作,心中自然會產生勝利的喜悅,充滿成就感。所以,對那些無人願意做的工作,而自己不能不去做的工作要抱著磨煉自己的意誌、鍛煉自己的能力、激發自己的鬥誌的思想,努力做好每項工作,保持與常人不同的心態。

公司對新來的員工,一般都先安排一些無關緊要的閑雜工作,以了解他們的耐性和能力,磨煉他們的意誌,考察他們的忠誠度和信心是否適合公司。因此,重要的工作是不會交給新來的人去做的。

幹雜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單調枯燥的,尤其是對於剛剛走出學校校門的大學生來說,極易產生不滿的情緒。他們自以為自己了不起,幹雜務是大材小用,其中有的人會半途退出;有的人會懷揣不滿,敷衍了事。

對公司而言,培養一名新人要從最基本的基礎工作開始,慢慢熟悉工作,積累經驗逐漸掌握工作程序,隨著能力的增加,才能把重要的工作大膽地放手讓新人去做。你應該首先熟悉工作的程序,了解瑣碎雜務的流程,再穿插一些適當的工作以做調節,提高工作效率,改變單調枯燥的工作,培養工作興趣。

明確工作的意義來激發鬥誌,尋求快樂心情。要明白我們工作不隻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社會,用自己微薄力量,為社會做出貢獻。隻有把眼光放遠,胸懷大誌,才能激發工作的鬥誌,才有做好工作的原動力,形成自己的工作風格。在工作中應該做到正確無誤,這是起碼的要求。隻有達到這項要求後,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爭取更好、更快地完成每項工作。當你把這些做得如流水般通暢的時候,你就會獲得一種成就感和快樂。

當然,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不管是工作有多少,總是把它當成負擔,用一種抵觸的情緒對立,牢騷滿腹,怨言不絕,這會引起辦公室裏其他同事的側目。一些部門存在著季節性的忙碌,但這時辦公室裏的同事都一樣,大家都在忙,而非你一人。不要羨慕那些無所事事的人,不然將終有一天你會被淘汰掉。也不要既做了工作,又看不出效果,隻因自己的處事方法不好,而淹沒功績,盡量少做那些無用功。

快些幹完應幹的,然後休息一下,快樂了吧?

第二節 把握住自己的幸福

我們很容易想像,當我們感到焦慮、失望、心神不安時會是什麼感覺。但是,當我們處於最佳狀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所能並且從生活中獲取了最多的利益的時候,我們是否會知道其中的滋味?假如我們預先明白我們在尋求什麼,也許我們將會更容易找到幸福。

這正是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大約從30年前就著手研究的問題。他並沒有著重於有關幸福本質的理論上的研究,相反,馬斯洛決定研究的是那些他能夠找到的最幸福的男人和女人們。看看他們的經驗向我們提供了哪些關於幸福的準則。

馬斯洛教授為這樣的人編造了一個名字,這個已經被納入心理學術語的詞就是“自我實現者”。這些人往往是幸福的。

有一份自己喜愛的工作。“我從來沒有遇到哪一個幸福的人不是投身於一項自我以外的工作或事業的,”馬斯洛教授說,“正因為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有一個使命,他們才不會無所事事,許多人對眼前的生活置之不顧,卻把時間浪費在回憶過去或思考未來。這些人不懂得現在的每一時刻要比過去或將來重要得多。就像電影是由相互連接的分鏡頭組成的一樣,你的生活也是由成千上萬個瞬間構成的,所以,千萬不能忽視每一瞬間。”

不要總是對自己這樣說:“一旦我實現了目標,我就會心情舒暢,我就幸福了。”相反,現在就應該高興起來,因為你已開始為實現目標做出努力。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是美好和令人向往的。如果把這種看法當作你的人生哲學,那麼,即使生活給你帶來挫折或者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充滿詩情畫意,你也會對人生充滿信心的。不要把生活看作是雜亂無章的事件的堆積,生活應該是每一天的每一時刻。你可以把你的生活與壯觀的鑲嵌圖案作一比較。當你走近去觀看這些圖案時,你會發現這些藝術珍品是由成百上千的閃光顆粒組成的。每一粒本身都微不足道,但聚集在一起卻構成一幅壯觀的傑作——幸福。

我們對待生活也應如此,每一時刻本身都平凡渺小、微不足道,而你的全部生命卻又正是由無數個這樣的時刻組成的,千萬不要隨便丟棄掉生活中每一粒閃光的微粒。要學會把你的日常生活同誌向、抱負或怨恨不滿分離開來。我們都會遇到悲傷、恐懼和失敗,而且生活往往同我們獲得成功和幸福的美麗畫卷相差很遠。總之,不要讓抱怨和不快的思想控製你。

例如,做一項你所喜愛的工作,這是使你感到自己有用並且為社會所需要的最簡單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哺育嬰兒的母親不像其他人那樣容易生病的原因。一位業餘雕刻家一度因為沒有創造性而苦惱,他去請教一位雕刻大師,大師回答說:“應該每天早晨一吃完早飯就埋頭工作,就好像一位拿不起活兒來就可能被解雇的鉗工一樣。把工作當成是你生活的支柱,你將會發現它確是如此。”

了解自己,為自己感到驕傲。“自我實現者”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天性,他們不會因看不起自己而焦慮不安。麵對不幸和災禍,他們像其他任何人一樣感到痛苦,但是,對於那些無法改變的事他們能夠想得開,並且能照常生活。他們不大像許多人那樣,為了擔心事情可能會怎樣而憔悴。

“自我實現者”摸透了自己的脾氣、欲望和觀點,他們在評論一傑出的產品之前,用不著先偷看一眼商標;在決定是否喜歡一出新戲或一部電影之前,也用不著參考一下報紙上的評論。他們不必察言觀色,而隻管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並相信這樣的生活是幸福的。

容忍未知。這些人知道如何在變化無常的情況下生活,而不會感到提心吊膽、顧慮重重。他們接受這一現實,甚至有時還被它所吸引。當他們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時,他們采取承認的態度。事實上,他們總是傾向於去解開未知之謎,而不是堅持公認的真理。

現實地思考,“自我實現者”又是現實主義者,他們具有一種不尋常的察覺虛假、欺騙和不老實的能力。他們不會通過玫瑰色的眼鏡或墨鏡看待生活。他們看到的是現實所在而不是自己的願望、希求或是擔心。作為馬斯洛教授研究對象的一位企業家寫道:“一個人不能因為水的潮濕或岩石的堅硬而抱怨不休,同樣,當一個競爭者戰勝了你,使你不能簽訂一份承包契約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同時,由於他們是按人們的本來麵目,而不是根據自己的願望去待人接物的,他們就很少對別人感到失望。

他們不會對周圍疾苦和不公正閉眼不看,然而他們也不會相信世界會因為使用一種社會和政治上的萬應靈丹一夜之間就變好了。他們不走極端,既不激進,也不保守,兢兢業業,並努力從我做起來改善社會。

良好的心態。“自我實現者”對於生活中存在的司空見慣的美好事物總是帶有一種新鮮的、樸實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欣賞,不管這類體驗對其他人來說也許早已變得多麼乏味。早晨起來讀讀報,開始工作;在院子裏踱踱步;拜訪朋友們;擺一束花;觀賞日落——這一切都是無窮無盡的快樂之源。我們偶然碰到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都是珍奇獨特的。一天,馬斯洛注意到他的研究對象之一,一位產科大夫似乎心情特別愉快。“我剛剛接生了我的第一千名嬰兒,”他說,“他似乎就像我接生的第一個嬰兒那樣令我感到驚歎不已。”

在這些“自我實現者”身上發現的品質,沒有哪一樣是我們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即使是他們“最高的體驗”也不難得到。當我們將所有的懷疑、恐懼和緊張都置之腦後,體會到一種與宇宙融為一體的感覺時,這便是純粹的、積極的幸福時刻。這樣的時刻將會使我們普普通通的日子升華為一種充滿意義的生活。愛因斯坦這樣寫道:“我們能夠體驗到的最美好的事物就是神秘莫測,這是一種存在於真正的藝術和科學的搖籃中的最基本的情感。”他的話代表了所有“自我實現者”的心聲,他們是幸福的。

幸福不是固定的,它有時到來,有時離開。嚐試著用自己的努力去把握住它吧!

第三節 幸福取決於你的選擇

有這樣一則寓言:

在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座小山上,住著一個天才老人。據說他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問題。當地有兩個小孩想愚弄這個老人,他們捕捉了一隻小鳥,問老人:“小鳥是死的還是活的?”老人不假思索地說:“孩子,如果我說小鳥是活的,你就會勒緊你的手把它弄死。如果我說是死的,你就會鬆開你的手讓它飛掉。你的手掌握著這隻鳥的生死大權。”

其實,人的命運與那孩子手中的小鳥很相似:你手中握著失敗的種子,也握著邁向成功的潛能。我們有權選擇成功,也有權選擇平庸,沒有任何人或任何事能強迫你,就看你如何去選擇了。

選擇與生俱來,與死共滅。搖籃裏的啼哭無疑是選擇受挫的抗爭,而彌留中的歎息則是永遠失去選擇機會時的遺憾。有的人麵對選擇,堅毅、果敢,如勇士出征;也有的人麵對選擇,遲疑、膽怯,如臨萬丈溝壑。

有的人一生都在漫不經心地選擇;也有人把一生的賭注都押給一次銘心刻骨的選擇;有的人把選擇的視野拓得很寬,惟獨忘記自己;也有的人希望整個世界都成為他的墊腳石,為了更好地選擇自己。

有的人因為一次選擇前程似錦,也有的人因為一次選擇抱恨終生;有的人從來都不曾思考應該如何選擇,有的人寧願別人代替他選擇。

你可以深思熟慮地做一次選擇,但很多時候你是那麼的身不由己。朝夕之間,你惟一的權利,就是選擇一個走向。你常常在選擇,或許你常常別無選擇。

無論如何,選擇是躲不掉的。舊日的傳統要求無論什麼都要有個模式,有個杠杠,按一條標準一刀切,形成了人們習慣於把選擇的責任交給別人。而隨著人生大環境的改變,人們開始覺得沒有絕對適應一切人、一切場合的標準,人們認為應該在順應曆史前進潮流的前提下,做出適合自己的最佳選擇。而且,當實現本身顯現出了多元化的原形,一體化的思想解體後,人隻剩下了他的個體,社會將逼著人們選擇,甚至你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選擇意味著機會,選擇越多機會越多,雖然有時會因過多的選擇機會感到困惑而不知所措,在幾個機會撞在一起時,讓人苦惱不堪,拿不定主意,也正是這各種各樣的機會,能夠使人一舉改變自己的命運。

選擇是躲不掉的,有誌者也不應該躲避選擇。

既然生活和工作給了我們機遇,我們就應大膽去把握和爭取。隻有毫不畏懼、大膽抉擇的人,才能抓住成功的契機。此外,我們還要善於審時度勢,因勢而動,抓住時機,才能做出準確的選擇。智者在選擇時總是把目光向前延伸,綜觀全局,做出明智的選擇。因此,擁有理性的選擇,包含著更多的希望;充滿經驗的選擇,蘊含著更多的機遇。在選擇的分岔路上,我們多一分成熟和勇氣,多一分理智和果斷,成功或許就在前頭。

人生離不開選擇,麵對選擇,許多人是用改變初衷來代替忠實地按照自己理想的選擇行事。因為現實中存在著許多幹擾選擇的因素:

不相信自己。這種人在生活中永遠是被動的,他們借口自己能力低,腦子不好,缺乏經驗,凡事自己不去做主,聽從其他人的意見,談不上自我選擇,隻是依賴別人,或聽從別人擺布。這種人沒有能力選擇自我,或者說隻是讓別人選擇自我。

自我奴役。自我奴役是指那些把自我關進心靈集中營的人,他們或者用無知、欺騙、分離來奴役自我,使自我喪失選擇權;他們或者設置“圍牆”,即給自己的願望和目標設置障礙和框框,把自我選擇權閉鎖在這樣的“圍牆”裏。

以他人的認同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需要得到別人認同無異於說:你的看法比我的看法更為重要。這無異於把自己選擇的主導權交給了他人的“臉”,看臉色行事,或被別人的臉色嚇住,悄悄地改變自己的選擇,這在生活中大有人在。

害怕冒險。許多人以“因為這樣保險,所以……”為理由,而不願或不敢進行選擇,殊不知不敢冒險也是一種消極冒險。

逃避應有的競爭。選擇中遇到競爭對手,就退避躲讓,借口“這個領域已處於飽和狀態了”,或者采取閉目塞聽的“精神勝利法”而自我滿足,因之失去了選擇的機會。其實競爭是人生的一部分,同樣是逃避不了的。

迷信權威。迷信權威,盲目服從“必須”、“應該”之類的條條框框,從而限製了自己的選擇權。其實每個人都應明白“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中隱含的道理。

在處於自己無法選擇的關係之中總是想依靠別人的力量,被迫做違心的事。如許多年輕人在選擇職業時,“父母希望我這樣,所以……”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如果存在著心理上的依賴性,就必然不會有自主的選擇,而是必然產生怨恨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