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中國移民的新房子(四)(1 / 2)

從這個時候起,他們的移民公司、地產公司、中介公司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個流暢的鏈條:在國內,他們的移民中介公司幫助人們辦理移民手續,再在他們下飛機後的第一時間為這些人解決房子的問題,隨後還可以從中挑選那些“有勢力、不麻煩、懂得如何做生意、更看重結果”的中國人成為自己的地產合作夥伴。

季藝

蒙特利爾最大的中國地產商

在溫哥華或者多倫多,人會不由自主地成為城市的零件,猶如機場接班的汽車按時抵達,準確、理性、熱愛家庭、遵守規則,在當地人看來,這是美國式的城市。但蒙特利爾不同,它屬於歐洲。

1867年,加拿大自治領成立,蒙特利爾成為這個新國家的主要海港、鐵路中樞、銀行中心和工業生產重鎮。作為加拿大為數不多的法屬殖民地,蒙特利爾是一個絕對讓你放鬆的地方。400年來,那裏的人仍在使用最古老的法文,也始終堅守純正的法蘭西自在、浪漫的精神,而嚴寒和冰球運動又賦予他們美洲人的身軀,健壯而優雅。1967年的世博會與1976年的奧運會之後,蒙特利爾經濟發展速度位於加拿大首位。20世紀90年代,獨立運動失敗,大型企業紛紛離開蒙特利爾到了多倫多,從此好日子一去不複返,這裏被說英語的人拋棄了。

不過,當地人並不這樣認為。我們從多倫多乘火車到蒙特利爾,去那裏拜訪當地最大的一家華人開發商。一位本地女士對我們說,她從沒有去過多倫多和溫哥華,相反一年要去好幾次歐洲。“加拿大其他地方的人認為自己是美國人,但我們認為自己是法國人。”她告訴我們:“1990年,世界知名企業紛紛離開蒙特利爾之後,這兒就成為一個自成一體的地方,我們不會向外投資,也不太有機會接受外來的投資。”所以,這個市場沒有像加拿大其他地方那樣受到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蒙特利爾的經濟是危機之中表現最好的,作為一個“法國人”,她認為這兒是最好的市場。

20世紀80年代,Danny夫婦是生活在山西大學外語係同一棟家屬樓裏的兩個孩子,父輩分別是山西大學外語係的主任與副主任,他們也同讀於這所學校的外語專業。1985年畢業之後,Danny先到了蒙特利爾讀書。5年之後,在山西大學一位加拿大外教母親的擔保下,Alice跟隨他的腳步也來到了這座城市(這位母親以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移民聞名,並因此被蒙特利爾一個教會授予了榮譽)。兩人年紀相差10歲,很小的時候隻是彼此知道對方,產生感情卻是在蒙特利爾。在Danny口中,這是一種典型的通過留學搭建的婚姻——“很生存、也很傳統”。

Danny屬雞,50多歲,兩個孩子卻都是90後。我們去年在國內一家火鍋店見麵,他對我說:“如果當時不是一心出國,留在國內正常結婚,我的孩子應該和你一樣大。”他在國外也算曆盡艱辛,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是為一個開衣廠的香港人送衣服;他的婚禮也很簡單,幾個朋友在這個香港人的家中分了一個蛋糕,那是他們當時能找到的最好地方。現在,這個香港人已經成為當地天主教會的神職人員,在河北省一個叫邊村的小村孤兒院,他的教會和修女正在致力於收養被遺棄的孤兒。

Danny至今仍清楚地記得老大出生時的場景:“大兒子隻哭了一聲,然後就安靜地注視著他的母親。”在當時,生一個孩子需要很大的決心,Alice懷孕之後,他們很強烈地猶豫過。當地一個老華人跟他說——不必擔心,孩子是自帶幹糧的。“如果沒有這句鼓勵,也許不知捱到多老,我才會有一個孩子。”如今Danny家裏的客廳裏還放著兩根木頭,木頭上刻錄著兒子的身高。這兩根木頭一直跟隨著這個家庭。兩個未滿20歲的孩子與一個頭發花白的父親,這段年齡差距是20年前堅持移民這件事曾給Danny的人生帶來的所有艱難的印記。

90年代,Alice在當地的一家移民事務所工作,Danny則已做了很長時間的房產經紀。他當時主要把蒙特利爾人的房子賣給台灣人,方式是先勸台灣人把孩子送到加拿大念中學(在當時,不必入籍,隻要在此定居,中學教育也可以免費),再勸他們移民、購房。此後,夫婦倆整合資源,回到中國開了一家移民公司。盡管移民公司最初設在北京著名的漁陽飯店,後來搬去了燕莎中心,但在這對夫婦現在看來,這些都是小打小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