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重返利比亞(二)(3 / 3)

2007年3月考察後,股東們計劃讓新工廠在2007年9月1日投產,因為9月1日是利比亞的國慶日,他們決定向利比亞的國慶獻禮。

按照中國國內的辦事效率,半年足以把事辦成,但這是利比亞。一進入辦手續的階段,他們就發現利比亞的節奏極其緩慢。光辦營業執照等手續就花了兩年時間,直到開工以後很久,潘軍海他們才拿到了開工許可證。

“因為製裁剛剛結束,2007年利比亞市場經濟的水平就和我們30年前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差不多,基本都是國有企業。但是非常富有,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馬鳳俊說,他在利比亞留學六年,又跟著潘軍海在利比亞工作了四年,整整待了十年。

國際社會製裁利比亞的起源是“洛克比空難”。1988年12月21日發生的“洛克比空難”是“9·11事件”前美國遭受的最嚴重的恐怖襲擊,泛美航空的飛機在蘇格蘭邊境小鎮洛克比上空爆炸,270人遇難。1990年秋天,美英兩國的情報機構認定,空難是兩個利比亞人所為,要求利比亞交出凶手。利比亞雖然拘留了這兩個人,但拒絕把他們交給美英兩國。1991年聯合國對利比亞實施包括空中封鎖、武力禁運、經濟和外交等一係列製裁。

1999年,利比亞同意移交兩名疑凶給聯合國受審。到了2003年秋天,聯合國安理會決定解除對利比亞的製裁。2006年3月25日,當時的英國首相布萊爾率團訪問利比亞。2006年5月15日,美國宣布將與利比亞全麵複交。

2007年,潘軍海到利比亞的時候,利比亞和美國剛恢複交往還不到一年。

“在卡紮菲的教育下,利比亞人的自尊心特別強,很驕傲。認為外國人來利比亞,是來掙他們的錢的,對外國人看不起,辦事也就磨磨蹭蹭的,他們覺得你們投資不投資無所謂。不光是利比亞,整個非洲都有這樣的感覺。”潘軍海說。

當時潘軍海的住處在郊區,利比亞的政府部門下午兩點多就下班,為了能多辦一點事情,那段時間,潘軍海一早就出門,每天都要到下午4、5點才吃第一頓飯。

為了向新工廠供電,潘軍海往利比亞的供電局跑了不止100次,每次都要送禮,“天天去找人,天天去送禮”。幾乎每一道手續,都是這樣死磕下來的。

“千辛萬苦。”他說。

“我們打了個很大的勝仗,就是解決了那個很官僚化的電力公司。他們在同意供電之後半年,就給我們修了8個大鐵塔,把3萬伏的高壓電通到廠裏了。”馬鳳俊說。

“這個速度對中國人來說比較慢,對利比亞人來說,簡直是奇跡,他們都不相信。”馬鳳俊說,有一家利比亞和阿聯酋合資的飲料廠,需要6千伏的電,兩年都沒申請下來。

2009年5月,三元鋼鐵利比亞分公司終於投產,主軋12、14、16毫米螺紋鋼。當年就煉鋼18萬噸,占了利比亞國內生產量的70%。此前,利比亞隻有一家鋼廠,叫米蘇拉塔鋼廠,是利比亞的國有企業,年產量100萬噸,其中建築用鋼隻有10萬噸。利比亞的建築用鋼主要從土耳其進口。而且利比亞沒有國家製定的建築標準,中國人曾經希望能把自己鋼廠的標準變成利比亞的建築用鋼標準。後來他們發現這是不可能的,利比亞雖然是個非洲國家,但是建築標準是和歐美看齊的,建築的監理公司一般都是美國的。

這個煉鋼廠共投資1.3億?1.5億人民幣,到2011年2月,投資已經快收回來了。按照潘軍海的估計,如果不發生戰爭,2011年就可以收回投資,開始分紅了,“利潤比國內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