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一變“活水 ”來
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科學發展 後發趕超 同步小康
作者:楊國勝 田宇
2011年11月,銅仁地區撤地設市,原縣級銅仁市設為碧江區。2012年是碧江區撤市設區的第一年,全區地方生產總值完成76.69億元,同比增長17.2%。其中轄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70億元,同比增長28.5%;區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家,完成工業總產值26億元,同比增長61.5%;財政總收入完成9.12億元,同比增長35.1%,一般財政預算收入完成6.13億元,同比增長3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2億元,同比增長98%。縱看,各項指標都在增長;橫看,某些指標與一些縣(區)相比增幅居後。
撤市設區後,碧江區除劃撥4個鄉(鎮、辦事處)給萬山區管轄外,仍然是銅仁市主城區,理應成為銅仁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然而,在碧江區職能發生轉變後,幹部的思想觀念沒有隨之轉變,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勇於創先,力爭第一的銳氣。
針對經濟發展瓶頸,碧江區委、區政府要求全區幹部群眾繼續叫響在全市“走前列,作表率,先突破”的口號,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實現2016年在銅仁市率先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為此,碧江區認真落實銅仁市委提出的“解放思想、轉變作風、馬上就辦”要求,深入開展“提振精氣神、率先奔小康”的思想解放大討論,以實際行動詮釋“團結協作、奮勇爭先”的新時代碧江精神。
針對鷺鷥岩二橋(長153米、寬20米)建設工程進度減緩的問題,碧江區住建局牽頭成立工程指揮部進駐工地,明確相關部門職責,提出“用3個月時間不僅要修通鷺鷥岩二橋,還要將長580多米的鷺鷥岩二橋到西外環建成段道路全線貫通”的目標要求。工程管理人員、施工人員每天24小時施工,創造了碧江區項目建設的奇跡。
將梵淨山大道與濱江大道連為一體的梵東大道在2012年初開工後,因拆遷、資金等問題,工程進展緩慢。在碧江區委、區政府的強力推進下,目前連接梵東大道的新建東門大橋即將完成主體工程,進入橋麵鋪設階段;梵東大道兩端拉通毛坯路,開始實施路麵工程。
目前,碧江區燈塔工業園區34家規模以上企業生產順利,29家在建和續建企業正緊張施工。每月,銅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碧江區委書記陳代文,區委副書記、區長楊彪都要帶領相關部門走進燈塔工業園區進行現場辦公,解決園區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針對園區部分項目前期建設資金不足的情況,區政府追加投入園區發展資金3000萬元,立即落實各項工業補償資金。同時明確相關部門建立倒逼機製,一月開一次調協會,督查項目建設進度並解決問題。
大明邊城是貴州省首批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12年10月完成第一期主體工程後,開始試營業,累計接待遊客5.7萬人。目前,為豐富景區的曆史文化內涵,建設者們正加班加點施工,力爭在最短時間內將景區獨一無二的曆史文化風貌展示給遊人。
現在,碧江區各機關幹部紛紛走出辦公室,活躍在企業、鄉村生產第一線。區政協副主席、區工商聯主席劉遠德兼任東門大橋改建工程指揮長,每天堅守在工地,督促加快工程進度;燈塔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劉豔兼任燈塔工業園區建設負責人,放棄雙休日、節假日,組織幹部為項目建設排憂解難……
解放思想為碧江區各項工作注入源頭活水,全區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等分別騰起朵朵浪花,彙聚成盛況空前的發展大潮。
今年,銅仁市政府要求碧江區完成工業總產值91億元、工業增加值23億元。碧江區不滿足於完成任務,而是把眼光盯在超額完成任務上,實施“四化同步、一業振興”戰略,實現“走前列,作表率,先突破”。
“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把‘提振精氣神、率先奔小康’大討論引向深入,有效地激發全區上下跨越發展的積極性。”銅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碧江區委書記陳代文要求。
碧江區各級領導幹部正在解放思想大討論中進一步提振精神、凝聚力量、埋頭苦幹,加快率先在銅仁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作者單位:碧江區委宣傳部責任編輯/哈文麗)